语文探究性学习浅探[论文]

语文探究性学习浅探[论文]

ID:22339446

大小:1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8

语文探究性学习浅探[论文]_第1页
语文探究性学习浅探[论文]_第2页
语文探究性学习浅探[论文]_第3页
语文探究性学习浅探[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语文探究性学习浅探[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探究性学习浅探语文探究性学习浅探福建尤溪县西城中心小学(365100)张小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实施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在近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探究性学习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以下几点是我的粗浅体会。一、引导质疑,激发探究

2、兴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性,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维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产生持续的探究兴趣。请看《爬山虎的脚》的教学片段。师:请同学们自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能知道什么。生: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长得怎么样。师:(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根爬山虎的茎,茎上有两片叶子)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一个学生画,其余观察)师:这位同学画完了,大家评评。生:这个同学画得很好。生:这个同学画得很逼真。师:看来,大

3、家都认为画得很好。请大家再读课文,把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师:有没有新的发现?(学生沉默无语。教师出示相关内容,标出停顿,让学生再读,而后有学生举手了)生:刚才,那位同学画脚的位置错了,应该在茎上长叶柄地方的反面,他画在茎与叶柄之间了。(其他学生附和)师:同学们,你们第一遍读得很认真,第二遍也读得很仔细,但这个问题没有发现。为什么第三遍没读完就发现了呢?从上面这个教学片段可以发现,我们的教学应该在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中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在层层设疑当中,敏锐地把握教学契机,通过深入点化、引导,巧妙地揭示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文本内涵,从而激

4、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体验过程,培养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得到提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从教材特点、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实际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为什么”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探究,获得体验,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如《称象》中有这样一句:“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为什么要沿着水面画线?接着又写:“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为止?这两个句子都提到了“画线”,得

5、通过两个“为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画线”和称象的关系。《捞铁牛》一文第三自然段说:“船舱里装满泥沙。”为什么船舱里装满泥沙?第四自然段又说:“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崩越紧。”为什么泥沙少了,船身会上浮?绳子会越绷越紧?第五自然段写道:“船上的泥沙铲光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为什么泥沙铲光了铁牛会离开河底?这三个句子都提到“泥沙”,通过三个“为什么”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到泥沙确实是捞铁牛的关键。又如教学《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在概括第一自然段的段意时,我采用选择段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究:先出示三个段意-(1)周总理从

6、延安乘飞机去重庆。(2)周总理从延安去重庆,同行的还有小扬眉。(3)周总理从延安乘飞机去重庆,同行还有小扬眉。然后,让学生先自行选择。当学生选择第三点作段意后,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探究,明白所以然。三、适时鼓励,增强探究信心教师作为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在探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无疑会成为学生心理上依靠。对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一个新角度、理解问题的一个新层次、解决问题的一个新方法,我们都应视为学生创造才能的展现,要及时予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他们勇敢地去探索知识。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的提问出乎意料:如果曹

7、操射出的是带上火的箭,诸葛亮他们不就全完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此时,笔者并没有敷衍、搪塞,也没有按自己的预设强行施教,而是以学生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与文本展开更加深入的对话。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大家得出了“大雾天,敌人突袭,形势紧张,曹操想不到”“《三国演义》中说曹军的水寨四周都是芦苇,火攻会祸及自己的军营……”等结论。在课上,笔者肯定了学生的质疑精神,给予高度的评价,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从那以后,每次上课总会有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如在教学《伤仲永》一课时,笔者这样问学生:“仲

8、永有天赋,为什么最后‘泯然于众人’呢?”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在其父,有的说在其邻,有的说在他自己。课堂气氛活跃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