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

ID:22354749

大小:6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8

中国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_第1页
中国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_第2页
中国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_第3页
中国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_第4页
中国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先[摘要]本文从行政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反思四川县域经济中深层次问题,结合汶川地震后县域经济重建的新情况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关键词]县域经济四川省汶川地震发展战略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农村现代化的主战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突破四川震后重建的难点其实也是县域经济的新生之所系。县域经济是地方政府、当地企业与居民,通过县域可支配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县域整体利益最大的经济。地方政府应该是经济发展的“守夜人”,是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与保障者。能否发挥其作用,是四川县域经济能否高效发展的关键。在震后重建中,中央与各级政

2、府应该是恢复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以及大部分住房重建的责任人,但是重建经济仍然是以企业与居民为主体的多种社会力量。政府的任何缺位与错位都会导致市场效率的损失。一、四川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扫描1.大部分县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后半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一个阶段,产业结构层次低,尽管大部分县的国民产出已由农业为主转变到以工业、交通、商业和服务业为主,自给自足社会日益开放,但仍处于为起飞创造条件的过渡阶段,经济投入大,效益低、政府穷、居民贫。2.孤立地发展工业。抑制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工业化,是一种“狭义的国家工业化”,无法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靠牺牲广大人民群众

3、尤其农民利益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房地产矿业的畸形繁荣),虽然解决了乡镇企业不景气问题,刺激了一些县的经济,但是低工资、低价征用农地的低收入“陷阱”,隐患不小。3.省内发展不平衡,一个市内部各县差异也极大,宜宾市所在翠屏区人均GDP,为其余县的倍,是兴文县的倍。每个县(区)内,城市居民收入(DPI)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倍。不平衡还表现在产业结构水平的悬殊上。县域(市场)、城乡间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显著。双流、什邡等“百强县”各项工业化指标的增速,都远远高于一般县。4.县域经济的发展还严重受制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益服务事业的落后,资源瓶颈与环境容量约束难以为继。各界的投资拉动

4、型经济,资金严重缺乏,应该说这己是发展的最大难题。5.发展模式转型缺乏动力。四川经济总量虽已跨入万亿俱乐部,居全国第9位。但人均GDP仅列第24位。许多农村家庭其实是靠“打工经济”维持正常支出。四川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来投资、外延发展模式取得。这种模式导致能源资源高消耗,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严重,而且就业机会萎缩,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第三产业发展艰难。但是这些问题难于量化考核。相反这种模式容易堆出GDP,地方财政收入短期容易见效,“政绩”看得见,导致一些地方一抓经济就总是陷于政府主导、工业强县、招商引资,大企业大项目带动的模式。这种传统发展思维很难使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这次灾

5、后重建,龙门山南麓几个“百强县”要不要恢复原有的化工企业,要不要再上大化工项目,已有激烈争论。3.丰富资源难于为县域所用。四川虽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天然气资源,但主要为中央企业所垄断,中央企业富得流油,而地方守着金碗讨饭。在中央各部强调微观事务审批管理、横向事务纵向管理、地方事务垂直管理的惯性思维下,央企与地方的矛盾是县域发展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4.农业资源优势难于转化为经济优势。四川是中国农业大省,XX年农业增加值占全国的%。很多农产品不仅数量大,而且富有特色。但由于农产品的终端市场在东部,使得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把增值最大的加工、物流、销售环节放在东部。这就使得四川农业

6、资源转为经济优势大打折扣。3.成都发展仍然不够。成都作为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犹如盆地地势一样,目前仍以吸收周边资源为主,还没有达到向四川全省发挥辐射作用的阶段。成都和整个省的盆地封闭意识,人为设置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门槛,依行政权力范围而不是经济发展需要实施城乡统筹政策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四川的发展。4.缺乏经得起检验的长期发展思路。“粮猪安天下”,“借船出海”①,“三个转变”,“四个跨越”②,“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③这是不断变化的发展思路,而且县域领导人更换频繁,换人即换思路,干部群众无所适从。市强县弱普遍化。二、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区域

7、产业竞争优势县域经济毕竟只是区域经济的一个结点,其发达程度深受区域背景制约。四川在震前提出的发展格局是“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是7+3产业发展规划④。结合震后“举全国之力重建灾区”的新形势。提升之途有:一是充分发挥成都平原城市群的科研、教育、信息和装备优势,抓住国家大力扶持装备产业的机会,以信息电子、发电设备(水、核、风、火)、航空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制造等为龙头,提升四川产业结构层次。二是利用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极丰富的禀赋,在最大限度低排放前提下,有重点地发展天然气化工,延伸产业链。三是利用四川西南正在开发水电资源与该区金属矿产资源的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