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养生之道

“经典”养生之道

ID:22359265

大小:5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8

“经典”养生之道  _第1页
“经典”养生之道  _第2页
“经典”养生之道  _第3页
“经典”养生之道  _第4页
“经典”养生之道  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典”养生之道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经典”养生之道【摘要】  从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和阴阳、顺四方、适饮食、应四时、调七情五个方面的养生理论出发,探讨中医经典养生理论对现代养生的意义。【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原理  《灵枢·天年》载:“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四十岁……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气懈惰……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由此可见人体的生、长、壮、老已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机体的由盛而

2、衰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但是,同样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为什么有的人却可以长命百岁,有的人却“半百而衰”呢?《素问·上古天真论》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欲有节,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但若“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由此可知人寿命的长短,关键在于人是否善于养生,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因此,机体衰老虽是生命活动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通过养生却可以提高生命质量,延缓衰老。本文试从《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来探讨其对现代人

3、养生的启示。  1和阴阳以养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使,神明之府也。”阴阳学说自与中医学相结合以来,对中医的养生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静阳躁,阴生阳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阳者,血气之男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者;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各司其职,相互为用,“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阴者藏精而起

4、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而维持着机体的阴阳平衡,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一旦破坏,就会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素问·生气通天论》)“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盛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故“阴阳之要,阳秘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而不能秘,阴气乃绝;阴平阳秘,

5、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由此可见调理阴阳,增进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是摄生保健的目的,所以应该“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从而达到“……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素问·生气通天论》)。  2顺四方以养生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地势有高低,气候、水质、土质各异。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说:“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南方者,天地所长

6、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其地所生万物也众也……”《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素问·五运行大论》云:“东方生风……南方生热……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北方生寒”“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地势高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各异,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养生也应与之相应。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言:“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我国西北方

7、天气寒冷,其病多外寒而内热,应散其外寒,而凉其里热;东南方天气温热,因阳气外泄,易生内寒,所以应收敛其外泄的阳气,而温其内寒。  3适饮食以养生机体要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就必须通过饮食摄取足够的营养。《素问·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灵枢·平人绝谷》云:“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精液兼尽故也。”同时,饮食物也是机体与自然界发生联系的最大渠道之一,每人平均每天约摄食2kg的食物。因此,饮食的饥饱失常,饮食五味偏嗜都会引起机体的不适。  3.1饥饱失常气血是维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