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之情感,乱世之理智”——论杜甫诗歌的情理变换

“盛世之情感,乱世之理智”——论杜甫诗歌的情理变换

ID:22360188

大小:66.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28

“盛世之情感,乱世之理智”——论杜甫诗歌的情理变换  _第1页
“盛世之情感,乱世之理智”——论杜甫诗歌的情理变换  _第2页
“盛世之情感,乱世之理智”——论杜甫诗歌的情理变换  _第3页
“盛世之情感,乱世之理智”——论杜甫诗歌的情理变换  _第4页
“盛世之情感,乱世之理智”——论杜甫诗歌的情理变换  _第5页
资源描述:

《“盛世之情感,乱世之理智”——论杜甫诗歌的情理变换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盛世之情感,乱世之理智”——论杜甫诗歌的情理变换论文关键词:杜甫诗歌成因统治者安史之乱  论文摘要:杜甫的诗歌风格随着时代和杜甫自身的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经过了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十年困顿的情感抒怀和忧国忧民的理性抒怀三次大的风格的变化。杜甫诗歌创作的前期正是唐王朝的兴盛时期,所以杜甫诗歌的创作充满了心胸抱负的歌颂盛唐的真情豪迈,充满了“真情真实”。杜甫诗歌创作的中期是安史之乱前期杜甫的一段困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仕途失意的杜甫产生了失落心情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的情绪。这一时期,杜甫投身社会,去接触、观察社会现实,揭露唐王朝的腐朽,“忧国忧民”思想开始酝酿发展,但

2、不够成熟,其对社会真实的抒怀也是感性不成熟的。杜甫创作的后期是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的黑暗,这一段时期的杜甫漂泊流离,对社会真实的抒发由原来的“感性真实“转变为”“理性真实”,开始理智用事,“忧国忧民”思想也走向成熟。同时,杜甫诗歌后期创作达到了“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一、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712—747)  (一)生平与风格简介。  杜甫,字子美,生于公元712年,既是官宦人家又是书香门第。远祖是晋代名将杜预,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出身的年代,正值唐王朝的兴盛时期,有“盛唐气象”之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24岁,赴洛阳应进士考试,落第而归。尽管杜甫落第而归,但年轻

3、气盛的他仍饱含胸中之志,立志忠君报国,继承家族兴旺。  这一时期可以定为创作的前期,即盛唐时期,时间段为712年—747年,总风格为:真情豪迈地抒怀,抒发的情感以“爱”为主,真情豪迈为主流风格。  (二)真情豪迈的诗歌风格。  在盛唐这样一个繁荣、兴盛的时代以及杜甫这样年轻气盛的年纪,杜诗的整体气势得到体现,抒发真性情与远大抱负,诗歌主题具体也可以分为四类:  1.抒发心胸与抱负。  以《望岳》、《房兵曹胡马》、《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为代表诗作。《望岳》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借泰山直抒胸中之意,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站在泰山顶

4、上,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体现了其傲视群雄,满腔热情的抱负。杜甫的心高气傲、自命不凡之气,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得到深刻地抒发。“此其自命不凡,揽辔而欲澄清天下之谓也。”①  2.记叙交游,抒发生活得惬意。  以《题张氏隐居二首》和《夜宴左氏庄》为其代表诗作。以《题张氏隐居二首》为例,写出了杜甫与友人在乡间田野饮酒取乐的喜悦惬意的情怀,诗中也不乏幽默之词。“归醉每无愁”,一醉方休,醉归忘险,充满了无限的兴致,笔调之间满是欢畅。  3.盛唐的颂歌。  以《饮中八仙歌》为其代表诗作。诗歌描绘了饮中八仙的饮酒情态,对各自醉趣的描绘生动豪爽,洒脱不拘,在淋漓尽致中彰显

5、盛唐气象。  4.富有真性情。  以《春日忆李白》和《病后过五倚饮赠歌》为其代表诗作。《春日忆李白》写出了对李白的怀念之情,表达了杜甫与李白之间的深厚友谊,体现了杜甫的真性情。  二、十年困顿的情感抒怀(747—756)  (一)生平与风格简介。  天宝六年,杜甫36岁,于长安应诏就选,但因李林甫嫉妒贤才,应试者全部落第。此后,杜甫多次献诗希望辅佐君王,却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仕途失意的杜甫产生了失落心情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的情绪。这一时期,杜甫投身社会,去接触、观察社会现实。现实培育了杜甫,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这一时期,即安史之乱前,时间段为747年—756

6、年,杜甫诗歌的风格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真情豪迈的抒怀转变为个人情感的抒怀以及对现实的反映,抒发的情感兼有“爱、恨”,但却以“恨”为主,嘲讽揭露为其主流风格。杜甫的诗中洋溢着对统治者集团荒淫奢侈的讽刺揭露,对人民生活困苦的同情以及对唐王朝潜伏的危机的担忧,其“忧国忧民”思想初见端倪,开始萌芽和成长。  (二)嘲讽揭露的诗歌风格。  1.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腐败。  代表诗作为《乐游乐园歌》、《兵车行》和《丽人行》。以《丽人行》为例,全诗讽刺诸杨游宴曲江之事。全诗通过写诸杨游宴的奢华和庞大的气势,讽刺了王公贵族腐朽、荒淫、奢侈的生活。  2.忠君爱国,同情士卒。  以《前出塞九

7、首》为代表诗作,诗中既表达了对士民离家远征的同情,“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同时歌颂士兵舍身报国的精神也不乏,“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3.讽刺朝廷好大喜功。  以《后出塞五首》为代表诗作,同为出塞诗,《前出塞九首》表达忠君爱国,而《后出塞五首》却开始讽刺朝廷的好大喜功。原因有以下几点:(1)杜甫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由刚开始的不成熟走向相对成熟,对唐王朝对外征战的本质认识加深了;(2)时代的变化,《前出塞九首》是征战吐蕃之作,当时王朝盛极,扩大疆土,巩固政权,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值得称颂的,而《后出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