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三后”即新蔡楚簡“三楚先”說——

《離騷》“三后”即新蔡楚簡“三楚先”說——

ID:22363947

大小:59.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8

《離騷》“三后”即新蔡楚簡“三楚先”說——_第1页
《離騷》“三后”即新蔡楚簡“三楚先”說——_第2页
《離騷》“三后”即新蔡楚簡“三楚先”說——_第3页
《離騷》“三后”即新蔡楚簡“三楚先”說——_第4页
《離騷》“三后”即新蔡楚簡“三楚先”說——_第5页
资源描述:

《《離騷》“三后”即新蔡楚簡“三楚先”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離騷》“三后”即新蔡楚簡“三楚先”說——《楚辭·離騷》:“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三后”指誰?歷來注家衆説紛紜,但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認爲是上古三皇五帝或三代的三位賢君。如王逸《楚辭章句》云:“謂禹、湯、文王也。”[1]朱熹《楚辭辯證》云:“疑謂三皇,或少昊、顓頊、高辛也。”[2]王樹柟《離騷注》云:“三后謂黃帝、顓頊、帝嚳也。”[3]另一類則認爲“三后”是楚的三位先公先王。如汪瑗《楚辭蒙引》云:“此只言三后而不著其名者,蓋指楚之先君耳。……吾嘗謂顓頊高陽氏為楚之鼻祖矣,其餘如祝融氏、季連氏、鬻熊氏,及熊繹為受封之始

2、,熊通為稱王之始,熊貲為遷都之始,皆楚之先君有功德所當法焉者也,但不知其何所指耳。昔夔不祀祝融、鬻熊而楚成王滅之,則二氏為楚之尊敬也久矣。然此所謂三后者,以理揆之,當指祝融、鬻熊、熊繹也。”[4]王夫之《楚辭通釋》云:“三后,舊說以爲三王,或鬻熊、熊繹、莊王也。”[5]戴震《屈原賦注初稿》云:“三后,卽下‘前王’,謂楚之先君賢而昭顯者。故不具其名,今未聞。(自注:余以下‘前王’證之,屈子所言,當先及本國。其但云‘三后’者,猶周家言‘三后在天’,卽指太王、王季、文王。在楚言楚,其熊繹、若敖、蚡冒乎?)。”[6]近現代學者大抵祖述上

3、述這兩類說法,只是具體觀點有所不同而已。[7]我們是贊同第二類觀點的。首先,三皇五帝中的任何三位在先秦文獻中都沒有被合稱爲“三后”的,朱熹和王樹柟的説法自然不可信。王逸的説法流行最廣,其實也是有問題的。“三后”一詞見於《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史墨與趙簡子的對話中,原文說:“三后之姓,於今为庶,王所知也。”杜預注:“三后,虞、夏、商。”孔穎達疏:“從周而上,故數此三代。”都是把這裡的“三后”理解為虞、夏、商的賢王舜、禹、湯,而不是禹、湯、文王。而且史墨只說“三后”,似是當時習語,人所共知者,故無需具體指明。屈原之時,去史墨未遠,周王尚

4、存,其言“三后”,若用來指稱上古三位賢君,未必異於史墨,也應該是指舜、禹、湯,而不是禹、湯、文王。然而《離騷》“昔三后之純粹兮”的下文就有“彼堯舜之耿介兮”,若“三后”指舜、禹、湯,則與下文犯重,故屈原所言之“三后”當非史墨所言之“三后”。再從另一方面看,當《楚辭》提到上古數位賢君的時候,也沒有籠統稱之爲“幾后”的例子,都是直呼其名號。如稱“堯舜”(《離騷》“彼尧舜之耿介兮”、《九章·哀郢》“尧舜之抗行兮”),稱“湯禹”(《離騷》“汤禹俨而祗敬兮”、“汤禹严而求合兮”、《九章·懷沙》“汤禹久远兮”),稱“湯武”(《九章·惜往日》

5、“不逢湯武與桓繆兮”)。所以從《楚辭》的用語習慣來看,把《離騷》的“三后”解釋為上古的三位賢君也是缺乏根據的。戰國時人若欲籠統地指稱三代的三位君主,習慣的稱呼不是“三后”,而是“三王”。如《儀禮·士冠禮》:“周弁,殷冔,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积。”《禮記·中庸》:“子曰:‘吾說夏禮…吾學殷禮…吾學周禮…故君子之道…考諸三王而不繆…。”這兩例“三王”顯然是指夏、商、周三代的君王。又如《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趙岐注:“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是也。”《孟子·離婁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趙岐注:“三王,三代之

6、王也。”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子羔》把禹、契、后稷合稱之爲“三王”[8](13號簡),“三王”的用法和傳世文獻類似。所以從戰國時代的用語習慣來看,把《離騷》“三后”解釋為三代的三位賢君也是不合適的。上引戴震說:“三后,卽下‘前王’”,這是很有見地的。“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的下文有“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衆所周知,《楚辭》習慣以芳草喻賢臣,“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是說三位賢明的先王有眾賢臣輔佐他們。“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是說自己要前後奔走,效法賢明的先王,以輔佐今王。“忽奔走以先後”的人,正

7、是今日之“眾芳”,然則“三后”對應的正是“前王”,即楚國的先王。戴震又認爲:“其但云‘三后’者,猶周家言‘三后在天’。”所引“周家言”卽《詩經·大雅·下武》:“三后在天,王配于京。”“三后”指周之先祖太王、王季、文王。另外周人詩歌中還有“二后”,如《大雅·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二后”指周文王、周武王。《下武》和《昊天有成命》都是周人的詩歌,其稱“二后”、“三后”,指的都是周人的先祖。《離騷》是楚人的詩歌,其稱“三后”,也應該是指楚人的先祖。由上述這兩條證據,戴震得出結論:“三后,謂楚之先君賢而昭顯者,故徑省其

8、辭,以國人共知之也。”[9]我們認爲他舉出的證據是堅實的,結論也是可靠的。現代很多研究楚辭的學者也正是這麽看的,如游國恩先生云:“汪瑗、王夫之、戴震、馬其昶均以三后為楚之先王,說復小異,亦皆可通,而汪、戴二說更近情理。第以證據不足,未可遽指為確詁耳。”[10]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