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髀算经》与古代域外天学(1)

《周髀算经》与古代域外天学(1)

ID:22367535

大小:5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8

《周髀算经》与古代域外天学(1)_第1页
《周髀算经》与古代域外天学(1)_第2页
《周髀算经》与古代域外天学(1)_第3页
《周髀算经》与古代域外天学(1)_第4页
《周髀算经》与古代域外天学(1)_第5页
资源描述:

《《周髀算经》与古代域外天学(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周髀算经》与古代域外天学(1)摘要在认识到《周髀算经》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希腊式公理化体系,以及《周髀算经》中盖天宇宙几何模型的正确形状之后,即可发现《周髀算经》中有明显的域外天文学成分∶它的宇宙模型与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极为相似;它的寒暑五带知识在中国传统天文学体系中难以产生并且无人相信;它的天球坐标系统没有赤道特征。《周髀算经》背后极可能隐藏着一个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谜。关键词《周髀算经》、域外天文学、宇宙模型、寒暑五带、天球坐标  根据现代学者认为比较可信的结论,《周髀算经》约成书于公元前100年

2、。自古至今,它一直被毫无疑问地视为最纯粹的中国国粹之一。讨论《周髀算经》中有无域外天学成分,似乎是一个异想天开的问题。然而,如果我们先将眼界从中国古代天文学扩展到其它古代文明的天文学,再来仔细研读《周髀算经》原文,就会惊奇地发现,上述问题不仅不是那么异想天开,而且还有很深刻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意义。1盖天宇宙与古印度宇宙之惊人相似  根据《周髀算经》原文中的明确交待,以及笔者在文献[1]和[2]中对几个关键问题的详细论证,我们已经知道《周髀算经》中的盖天宇宙有如下特征∶  一、大地与天为相距80,000

3、里的平行圆形平面。  二、大地中央有高大柱形物(高60,000里的“璇玑”,其底面直径为23,000里)。  三、该宇宙模型的构造者在圆形大地上为自己的居息之处确定了位置,并且这位置不在中央而是偏南。  四、大地中央的柱形延伸至天处为北极。  五、日月星辰在天上环绕北极作平面圆周运动。(feru,译成“苏迷卢”)。迷卢山外围绕着环形陆地,此陆地又为环形大海所围绕,……如此递相环绕向外延展,共有七圈大陆和七圈海洋。  印度在迷卢山的南方。  与大地平行的天上有着一系列天轮,这些天轮的共同轴心就是迷卢山;

4、迷卢山的顶端就是北极星(Dhruva)所在之处,诸天轮携带着各种天体绕之旋转;这些天体包括日、月、恒星、……以及五大行星----依次为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利用迷卢山可以解释黑夜与白昼的交替。携带太阳的天轮上有180条轨道,太阳每天迁移一轨,半年后反向重复,以此来描述日出方位角的周年变化。……又唐代释道宣《释迦方志》卷上也记述了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细节上恰可与上述记载相互补充∶  ……苏迷卢山,即经所谓须弥山也,在大海中,据金轮表,半出海上八万由旬,日月回薄于其腰也。外有金山七重围之,中各

5、海水,具八功德。(作文网zw.NSEaC.编辑发布)根据这些记载,古代印度宇宙模型与《周髀算经》盖天宇宙模型却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细节上几乎处处吻合∶  一、两者的天、地都是圆形的平行平面;  二、“璇玑”和“迷卢山”同样扮演了大地中央的“天柱”角色;  三、周地和印度都被置于各自宇宙中大地的南半部分;  四、“璇玑”和“迷卢上”的正上方都是各种天体旋转的枢轴----北极;  五、日月星辰在天上环绕北极作平面圆周运动。  六、如果说印度迷卢山外的“七山七海”在数字上使人联想到《周髀算经》的“七衡六间

6、”的话,那么印度宇宙中太阳天轮的180条轨道无论从性质还是功能来说都与七衡六间完全一致(太阳在七衡之间的往返也是每天连续移动的)。  七、特别值得指出,《周髀算经》中天与地的距离是八万里,而迷卢山也是高出海上“八万由旬”,其上即诸天轮所在,是其天地距离恰好同为八万单位,难道纯属偶然?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文化的多元自发生成是完全可能的,因此许多不同文明中相似之处,也可能是偶然巧合。但是《周髀算经》的盖天宇宙模型与古代印度宇宙模型之间的相似程度实在太高----从整个格局到许多细节都一一吻合,如果仍用“

7、偶然巧合”去解释,无论如何总显得过于勉强。  当然,如果我们就此立刻进入关于“谁源于谁”的考据之中,那又将远远超出本文的范围。2寒暑五带的知识来自何处?  《周髀算经》中有相当于现代人熟知的关于地球上寒暑五带的知识。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惊异的现象----因为这类知识是以往两千年间,中国传统天文学说中所没有、而且不相信的。  这些知识在《周髀算经》中主要见于卷下第9节∶[4]  极下不生万物,何以知之?……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作文网zw.ΝsΕAc.编辑整理)  中衡去周七万五千五百里。中衡左右,冬有

8、不死之草,夏长之类。此阳彰阴微,故万物不死,五谷一岁再熟。  凡北极之左右,物有朝生暮获,冬生之类。  这里需要先作一些说明∶  上引第二则中,所谓“中衡左右”即赵爽注文中所认为的“内衡之外,外衡之内”;再由本文图1[5]就明确可知,这一区域正好对应于地球寒暑五带中的热带(南纬23°30′至北纬23°30′之间)----尽管《周髀算经》中并无地球的观念。  上引第三则中,说北极左右“物有朝生暮获”,这就必须联系到《周髀算经》盖天宇宙模型对于极昼、极夜现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