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直译思想新探

周作人直译思想新探

ID:22380650

大小:35.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28

周作人直译思想新探_第1页
周作人直译思想新探_第2页
周作人直译思想新探_第3页
周作人直译思想新探_第4页
周作人直译思想新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周作人直译思想新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周作人直译思想新探  摘要:周作人的直译是以翻译的方法为焦点,希图建构具有可操作性的、正当实用的理论方法,但在实际实践中,并不存在直译这样一种最为正当的普遍适用的翻译方法。直译是在与意译的历史语境中,动态变化关系中显现内涵的一个概念。其内涵实可以说是专取达意的翻译宗旨下灵活翻译的方法、策略和态度要求、价值追求。  最开始,在周作人这里,直译是一种与意译完全分开对立的方法,不增不减的翻译方法;其次,当直译无法通过直译的方式达到它所承诺的“信”时,直译灵活地将意译纳入自身的概念当中,两者相互转换,直译意译统一为兼顾“信与达”的“正

2、译”,但同时,直译与意译也进行了态度和价值的区别:直译是更高的能力要求--兼顾风格的翻译。直译的第三个阶段,与意译从合一又有所分离,两者是翻译过程中有个人偏好性的策略选择。直译偏重于理解阶段,意译偏重于表达阶段,直译偏重于异化、提高的译本。  关键词:周作人;直译;专取达意  周作人的译文是可以拿来当文章读的。  他的翻译更多的是一种文学姻缘。他总是选择符合自己个人趣味和审美的作品,翻译动机首先是满足自己内在的需要,或是因为与作品的共鸣引发了兴趣,或是因为作品表达了自己想要表达而不能表达的思想,总之因为完全的欣赏或者审美愉悦。

3、这样一个看似游走于边缘,非专业的翻译家,却让人难以想象得穷尽一生大半时光,翻译了几百万字的作品,而且还成为现代翻译史上直译理论的提倡者和开创者。我不禁想问,这究竟是一位学者型、事业型的严谨翻译家,还是一位耕耘个人园地、业余的翻译家?  事实上,我找到了答案。周作人是将翻译的事业与爱好完美结合的现代文人。我们通常看到周作人,总是第一想到他作为作家、美文提倡者、小品文大家的一个悠然书斋文人形象,然而事实上,如果没有作为翻译家、批评家、理论家背后的学理支撑,周作人的美文淡而无味的吧。同样,如果不知道周作人博学的外国文学理论和知识,只

4、拿他的翻译作为一个文人的业余爱好,拿他提倡的直译观作为一个被历史选中的偶然,就未免浅薄。殊不知,任何看似偶然的东西都蕴藏着必然。  周作人是把翻译事业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来做的,在超过60年的翻译生涯里,周作人完成了一个从追随时代潮流的译坛小将,到引领一个时代潮流的翻译大家。  通过细读周作人有关直译的思想言论,细致梳理,笔者总结其直译的核心词为:专取达意和异化。  一、专取达意  (一)直译:无删减、无妄评,弗失文情  清末民初时期,“信达雅”成为翻译界认可的标准,许多译者在序跋中都明确表明自己翻译上的求“信”意识,但实际中又

5、对作品评头论足,甚至改头换面,译坛尚未形成明确具体的翻译规范,删减、妄评、译意成风。陈平原认为“晚清小说翻译家的‘译意’大致表现在如下四方面:一、改用中国人名、地名,便于阅读记忆;二、改变小说体例、割裂回数,甚至重拟回目,以适应章回小说读者口味;三、删去‘无关紧要’的闲文和‘不合国情,的情节;译者大加增补,译出好多原作中没有的情节和议论来。”[1]  南京留学时的周作人,翻译跟随潮流风气,属于‘译意’阶段。到东京留学期间,视野打开,已经具备“移译亦期弗失文情”的翻译意识,直译思想萌芽。从周作人个人认识层面来说,直译最开始的萌芽

6、是周作人对歪译、胡译的反拨。“直译”的倡导者每每喜欢通过批评“曲译”的弊病来为直译开道。”[2]五他和鲁迅为了纠正“文章确实很好,但误译很多”的流行翻译,动笔翻译了《域外小说集》,并表明“词致朴讷”。从《域外小说集》的序言可以看出,周作人和鲁迅具备了明确的规范意识,提高意识也是非常明显的。在东京版的略例里,周氏兄弟针对晚清小说翻译集中的一些不规范现象,提出了“人地名悉如原音”、标点符号使用规范、典故加注释等操作规范。这是超越同时代人的学者专业意识的体现。此时,由于意译指代对意译本身更宽松、更低级。周作人提出的翻译思想,虽然没有

7、明确的“直译”词汇,却是一个在“无删减、无妄评,弗失文情的正确的翻译”的意义上和意译区分度高的真命题。指代意译的对立面。  周作人和鲁迅作为意识觉醒比较早的一批人,他们虽然提出了“任情删易,即为不诚”的规范要求,却因为思想的超前,并没有引起关注,直到五四时,规范意识才逐渐普遍化了。正如秦弓在《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里所说:“关于翻译方法问题的自觉意识,在近代翻译史上只是局限于周氏兄弟等少数人,而进入五四时期则渐渐普遍化了。”[3]这是直译达意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不多不少、不增不减的翻译方法和要求。  (二)直译:表达源语意义

8、,风格也不忽略  五四时期,周作人是新青年最重要的作者。他发表了大量的翻译作品,作品、作家介绍,体现出翻译的专业性。他对翻译发表的相关看法,用字至审慎,以一种学者的态度,体现出一定的学理性。  1918年1月15日周作人在《新青年》第4卷第1号上,翻译发表了《陀思妥夫斯奇之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