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论文new

传播学论文new

ID:22388884

大小:15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8

传播学论文new_第1页
传播学论文new_第2页
传播学论文new_第3页
传播学论文new_第4页
传播学论文new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播学论文new》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文分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国海洋大学传播学论文题目:新媒体作者:万齐帅年级:2009级教育技术学指导老师:刘成新二0一0年6月13日摘要:新兴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快递信封广告、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越来越多的影响我们的传媒模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更多地触及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新媒体的产生背景、原因以及迅速发展的原因值得我们去研究。正文:新媒体定义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

2、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分众就是区分受众,分众传媒就是要面对一个特定的受众族群,而这个族群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和定义,这个族群恰好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

3、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BlogBus.com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魏武挥的定义:“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模式)的媒体形式。”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近两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那么何谓新媒体?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

4、、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也有专家提出:“只有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产生背景 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突飞猛进造就了一

5、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从“我们听你说”转向“我们都在说”,公民的话语权有了极为广阔的释放空间,社会舆论空前繁盛。经过初始阶段的超常规发展后,近几年来中国新媒体发展相对有序,形态日益丰富,社会影响益发深刻。2009年,3G开始了,中国新闻网站传播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网络传播领域绝对的主流媒体,网络论坛社区稳步发展继续主导网络舆论,博客趋于理性成熟,微博日渐成为潮流,社交网站成为2009年的绝对热点,即时通讯成为颠覆社会交往方式的“潜传播”平台,IPTV与数字电视快速发展,三网融合背景下手机报和手机电视备受关注,数字报纸和电子纸市场潜力巨大,我国网络传播法制体系初步建立。基于BBS的

6、网络论坛和网络社区是互联网的基础性应用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末始,BBS的兴起,打破了中国的传媒格局,使得“众声喧哗”的网络舆论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力量。一些著名的网络论坛,如人民网强国论坛等则被视作中国网络舆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本报告探讨了网络论坛社区及基本功能、中国网络论坛社区的发展与基本情况、网络论坛社区用户及其行为特征、网络论坛社区发展态势及存在问题等。本文描述了Web2.0时代博客的发端及在全球的扩展,主要通过2002年以来博客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论证了当前博客的社区化和专业化发展趋势、传播主体的日益多元化等特征,并对博客空间的治理提出了思考社交网站是中国互联网的绝

7、对热点,社交网站用户和访问量激增。中国典型的SNS网站、社交网站的功能健全化。网络即时通讯是当前中国互联网的基础性应用,亦是一种重要的新传媒形态。中国网络即时通讯用户范围持续扩大,用户规模已超过2.7亿;用户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人群;即时通讯在技术方面呈融合性与跨平台发展,社交化态势日趋显见。无线即时通讯将随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网民的发展而勃兴。在传播功能和社会影响方面,网络即时通讯具有强大的人际交往、群体沟通功能,通过其超强的传播功能和庞大的用户群,网络即时通讯颠覆性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