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野中的左翼话语——浙东左翼作家群论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左翼话语——浙东左翼作家群论

ID:22406247

大小:71.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0-29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左翼话语——浙东左翼作家群论  _第1页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左翼话语——浙东左翼作家群论  _第2页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左翼话语——浙东左翼作家群论  _第3页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左翼话语——浙东左翼作家群论  _第4页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左翼话语——浙东左翼作家群论  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左翼话语——浙东左翼作家群论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地域文化视野中的左翼话语——浙东左翼作家群论【内容提要】浙东左翼作家群是中国30年代左翼文学中一个最庞大也最具影响力的作家群体,其形成取决于独特的地域背景和诸种文化的合力。这个群体所提供的左翼文本,显示出体现浙东风尚的地域“乡野风”特色,而许多作家在创作中的独特话语方式拓宽和丰富了左翼文学内涵,提升了左翼文学品位,对其作整合研究,对于总结左翼文学创作的历史经验不无裨益。研究左翼文学会发现,30年代中国左翼作家来源的地域分布,既呈全国铺展态势,又有相对集中的区域。据姚辛编著的《左联词典》“左联盟员简介”①,在总数288位盟员中,按省籍统计,位居前五的是浙江(47人)、江苏

2、(31人)、广东(31人)、湖南(19人)、四川(17人)五省,共145人,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这反映了左翼文学风潮在特定地域内的强势显现,它势必给予整体的左翼文学以特殊的影响力。此种左翼作家来自相对集中的区域,从而形成左翼创作的独特地域风尚现象,也曾为研究者所注意。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论述左翼文学,就特别提到“左翼文坛的乡野风”,论述对象便是走出左翼作家甚众的浙江、湖南两省,并以“浙东曹娥江的忧郁”和“湖南洞庭湖的悲愤”为题,分别论述了这两地作家的不同创作风貌②。可见从地域文化视角研究左翼作家群体,从中透视左翼文学的某些规律性特点,应该是饶有兴味的话题。本文论述

3、的浙东左翼作家群,便是左翼文学队伍中最有影响的一个群体,透过这个群体的构成及其创作文本的左翼话语呈示,当能窥见左翼文学不少有价值的东西。一群体形成:地域背景与文化合力浙东左翼作家群在左翼文学队伍中的强势凸现,的确呈现一种夺目景观。这个从浙江走出的作家群体影响之大、地位之显要,不仅在于阵容壮观(其出场人数之众居于各省绝对领先优势),更在于其引领左翼的地位:鲁迅、茅盾历来被视为左翼文坛的“盟主”,甚至连当时的国民党报刊都惊呼他们是左翼的“两大台柱”③;还有两位浙江作家冯雪峰、夏衍,既是“左联”的发起人,又长期担任“左联”的实际组织工作;类似的浙江左翼作家如朱镜我、楼适夷、王

4、任叔(巴人)、徐懋庸、艾青、沈西苓、陈企霞、魏金枝、何家槐、黄源、林淡秋等,都是任何一部中国新文学史都不能不提及的“左联”作家名字;其中为革命献出生命的,也以浙江作家为多,较著者就有柔石、殷夫、潘漠华、应修人等著名“左联”烈士,他们彪炳于世的功绩更令后人敬仰。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汇聚一支如此壮观的左翼队伍,足够令人惊叹,而透过其所由构成的诸种复杂因素,则可以在独特的文化聚合背后看出左翼文学的存在特点及其深在意义。从表层看,这个群体的形成同20年代后期新文学中心南移不无关联:浙江与“左翼”中心上海临近的地域亲缘关系,促成浙江作家由“边缘”向“中心”位移,为更多作家介入左翼

5、提供了机遇。如果说五四时期的新文学中心在北京,浙江作家的介入,总有地理上的阻隔,不免有许多局限,如颇有声势的“五四”乡土文学创作,就难于改变如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④的性质;那么,到了这一时期,文学中心就在邻近,必然会带动一大批浙江作家走进上海的文学圈子,在创作上也会更有所作为。事实上,此种状况不独以浙江为然,江苏的左翼作家数量位居第二,乃至广东、湖南、四川各省也呈左翼甚炽之势,同样联系着地域因素,而且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中国30年代因左翼文艺运动的展开作家队伍新格局的建构。中国的30年代文学,是因以上海为中心蓬勃展开的左翼文艺运动而日渐壮大其声势的。由此,中国新文学

6、发生又一次历史性变革:从五四的“文学革命”到30年代的“革命文学”的转化。此种转化,造成中国新文学的一次大规模的空间传动,即新文学中心南移和南方地区作家队伍的拓展。“五四”落潮以后,“苦闷彷徨的空气支配了整个文坛”⑤,而以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方为尤甚。曾是“五四”新文学策源地的北京,此时也显得死气沉沉。鲁迅描述的“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⑥,是对此的生动写照。富有变革精神的新文学作家,当然难耐此种寂寞的气氛,便纷纷南下当时革命空气高涨的广州、上海。而当大革命失败,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时机成熟,遂有一大批作家汇聚上海,成立“左联”,掀起声势浩大的左翼文艺运动。如此态势,对于促

7、成新文学作家队伍结构的调整与外延的拓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以鲁迅领衔的浙江左翼作家群的形成;当是典型例证。地域亲缘关系容易使鲁迅同前进的浙江文学青年心灵沟通,而鲁迅的召唤也的确给浙江新文学作家队伍的重新组建和进一步充实产生重要影响。鲁迅到上海不久,即与郁达夫联手创办《奔流》杂志,介绍革命文艺理论和作品,这对郁达夫最初一度加入“左联”,无疑有显著影响。鲁迅对来自宁海的青年作家柔石,立即给予了信任,与之合办朝花社,编辑《语丝》,使其得到锻炼,后来又一起发起成立“左联”。他同冯雪峰保持着长期的友谊与联系,这位来自浙东的质朴而耿直的青年显然与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