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山西代县古城格局的特征与保护

分析山西代县古城格局的特征与保护

ID:22407310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9

分析山西代县古城格局的特征与保护_第1页
分析山西代县古城格局的特征与保护_第2页
分析山西代县古城格局的特征与保护_第3页
分析山西代县古城格局的特征与保护_第4页
分析山西代县古城格局的特征与保护_第5页
资源描述:

《分析山西代县古城格局的特征与保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析山西代县古城格局的特征与保护1代县古城城市格局建制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在讲求礼制的中国传统观念影响下,这种城制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也有很深的影响。而在代县古城的城市布局中也不难看出这种制度对其的影响。  古时的代州继承了古代背山面水、四方为城的筑城思想。只是在当时战争频发的年代,在筑城时总是以防御为主。据光绪《代州志》,明洪武六年(1373),吉安侯陆亨与都指挥史王臻大兴土木,在旧城的基础上砌石为基,砌砖为垣,筑城墙高3丈5尺,周长8里185步,上垒雉

2、堞,东西稍长,南北略短,呈长方形。一城城墙高12m,周长4310m。城墙呈楔形,底宽顶窄,是缺角卧牛城。丑字的缺角在城东北拐角。古城设东、南、西、北四门,四个城门分别是熙和门、迎薰门、康阜门、镇朔门。门额上刻匾屏蕃畿甸车辅晋阳滹沱带绕广武云屯。城门上筑高大的城楼,城门外建瓮城,瓮城外又建逻城,瓮城高与城齐,为12m,逻城高及城半,为6m,每个逻城上又设了暗门。瓮城上、均筑巡敌眺望的城楼,连上4个城门楼,古城墙上蜿蜒而立12座华美的城楼。为了加强代州古城的防御,明景太元年(1450年)、成化二年(1466年)参政王英、都指挥同知张怀又分别在西关、北关、东

3、关筑起3座屏护州城的关城,形成了一城三关的格局。边靖楼为全城中心制高点,东西以古楼后街、南大街为轴对称,雁平道署、守备署分别与州衙署、参将署东西对称。古城内主路X呈十字X状,设东西南北四条主大街,于边靖楼前十字相交,街宽均约13m,主要按中国古代传统城市法制而建,但略有不同,即东西门相对,南北门略偏。  以主大街为界,划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街区,每个街区又以东南西北辟六巷,青蓝方石铺道,纵横交错,畅通无阻。支路大多为丁字形,以考虑作战为主。城墙外墙砖砌,内墙黄土夯实。城墙顶宽四套马车驰骋自如,可以错车。代州城周围有护城河,宽两丈,水深没人头顶。

4、护城河四季水长流,其水源是七星河水,由七星河导入护城河中,加之青龙泉清水常涌,流入玉带河中,经西南角城墙根之大水道注入护城河。  2城市格局的演变  2.1明代以前代县古城的变迁  代县城,古称上馆城。上馆城是广武古城的馆驿之城,主要用来接待过往使团。据《山西通史》载,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最早在战国时期建代县古城。城址就在今代州古城西7.5km处的古城村;至北魏熙平年间,由于大地震破坏,古城被迫迁至东面的上馆城村,即今日的代州古城;后至北宋时期,其城市建设、商业活动、文化程度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县城北面建起了天宁寺,为北方巨刹。  2.2明代代县城市格局特

5、征  明代对代县城市格局的影响至关重要。明洪武六年(1373),出于军事防御的目的,在古城基础上砌石为基,砌砖为垣,筑城墙高3丈5尺,周长8里185步,上垒雉堞。城墙东北部分缺角。城开东西南北四门,四门之外各筑瓮城,瓮城外又筑逻城,高及城之半,各设暗门。逻门外又筑护城河。至此,代县县城的主要格局已经形成,古城缺角卧牛城也已成形。修筑城池的同时,在城墙内建边靖楼、钟楼、奎星楼等,形成城市的制高点,整个古城的格局基本形成。这就是今天代县古城格局的基本原型。总结起来,明代城市格局的基本特点是:缺角的卧牛城;古城内十字街布局和丁字形街巷布局;以边靖楼为全城中心

6、和全城最高点;西北为雁平道署、西南为守备署,与州衙署、参将署东西分别对称。  2.3清代代县城市格局特征  格局规整的代县古城在继承、延续明代格局的基础之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相比较明代的古城,清代古城主要特征表现在:修缮城池,完善城内丁字形支路系统,建民间宅和私家花园,立塔、碑、牌坊等;主干路两侧店铺林立。商业的发展极大的繁荣了古城。主干路上鳞次栉比的商铺,分布于古城各处的私家花园,林立于道路之上的牌坊等,都表明这一阶段古城安定繁华的发展。  2.4民国代县城市格局特征  明代筑城墙,修城池,奠定了代县古城的总体格局。丑字形的卧牛城,以边靖楼为城市最

7、高点和中心十字形的主要街道布局,丁字路的街巷,东西对称的官署类古建筑,这一布局,从明至清,发展到民国,逐渐成熟和凸显出来。  3城市格局形成过程阶段分析  代县古城自古战事不断,出于军事的需要,古城建城选址在依山面水、北高南低之地,即背靠群山、南临滹沱,利于攻守。作为军事重镇,为了屯兵守城,古城北、西、东各建有外城,即今北关、东关、西关。而城南有天然屏障滹沱河,利于防守。第一阶段,先行条件。地势险重,战事纷乱,选址筑主城及卫城以攻守。因战事较多,建城重在选址,城市基本格局初步形成,主路正南正北,简明通畅,支路以丁字形为主,以备攻守。第二阶段,筑城池,缺

8、角卧牛成形。明洪武六年(1373),出于军事防御目的,在旧城基础上砌石为基,砌砖为垣,筑城墙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