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及对《哈姆雷特》中欲望的阐释.doc

欲望及对《哈姆雷特》中欲望的阐释.doc

ID:2243054

大小:250.5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17-11-15

欲望及对《哈姆雷特》中欲望的阐释.doc_第1页
欲望及对《哈姆雷特》中欲望的阐释.doc_第2页
欲望及对《哈姆雷特》中欲望的阐释.doc_第3页
欲望及对《哈姆雷特》中欲望的阐释.doc_第4页
欲望及对《哈姆雷特》中欲望的阐释.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欲望及对《哈姆雷特》中欲望的阐释.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欲望及对《哈姆雷特》中欲望的阐释*雅克·拉康陈越译注客体莪菲丽雅为了引起大家的兴趣,我预告过要在今天谈谈那只“诱饵”,她的名字叫莪菲丽雅。我愿兑现这一诺言。诸位记得,我们的目的是要阐明那出现在《哈姆雷特》中的欲望的悲剧——这里的欲望,也正是我们精神分析所关心的那种人类欲望。只要我们不想曲解这个欲望,不想把它同别的东西搅混,我们就有必要把它设定到一套坐标中去,而这套坐标应该像弗洛伊德所表明的那样,把主体确立在隶属于能指的某个位置上。能指不是“反映”,不是所谓“人际关系”的单纯的产物——全部精神分析经验表明正好相反。为了说明这一经验的种

2、种假设,我们必须参考一种拓扑学系统;离开了这个系统,产生于我们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将是无法辨明和没有意义的。图解表明了这种拓扑学的基本坐标。*本文节选自拉康1958—1959年的研讨班《欲望及其阐释》。所选的这部分是经雅克-阿兰·米勒整理后,于1977年在《耶鲁法语研究》55/56期专号用英文先行发表的,英译者詹姆斯·霍伯特,中译文即根据这个版本译出。——译者拓扑学研究几何图形在连续改变形状时还能保持不变的一些特性,只考虑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不考虑它们的距离和大小。拉康从1956年起在教学中采用这套拓扑图形。他自己说过,这套图形用途广

3、泛,不失为一幅精神分析经验庞大领域的地形图。它特别适于标明欲望在与隶属于能指的主体的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因而是理解本文论述的关键。由于他的听众早已了解这套图形的基本假设,所以拉康没有加以说明。现简要提示如下。图形1是整套图形的基本单位,其中矢量S→S′代表能指链,即主体在能指中得到表述的过程;△→代表回溯性的读解过程。可以拿一个句子作蓝本,理解该图形的历时性功能:“句子只是在最末一个词项上才完成其意指作用,每个词项都已在其他词项的结构关系中得到预示;反过来,每个词项又都通过其回溯作用来确定其他词项的意义。”该图形被拉康形象地称作“le

4、pointdecapiton(凸起点)”,即软垫上缝迹间每块凸起的部分,暗示它是固定作用的结果:像“钉住”垫料那样,两条链的进退效应“钉住”了意指作用永不停息的滑变。但拉康强调这种“钉住”只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想法、一套“绝对真理”的神话:“谁也别想把意义钉死在能指上,能做的只是把一个能指跟另一个能指钉在一起,于是总有某种新的意义涌出来。”图形2(原图略去,即图形3的下半部)描述了“凸起点”的共时性结构:A是“他者”(语言=无意识)的位址(locus)、“能指的宝库”(见注5);s(A)是信息的位址,表示意识主体从他者处通过一种回溯读解

5、,在这个时刻将所指s(意义,或被假定为“真理”)作为一个言语成品构成。于是它描述了主体间交流的一般公式,即主体从他者处接受他自己的信息。“实在界破洞”构成了意指链上这两个根本性的关节,“一个是用于藏纳的洞穴,一个是由之逸漏的孔眼。主体对能指的隶属,从s(A)到A,又从A回到s(A),确是个循环”。只要他者的宝藏不枯竭,意指与释义的循环就生生不息。这是主体对他者的隶属,从他者处泯灭自身,即符号的意义(本身被划除的主体)。主体在与他者的认同中异化为一个典范自我I(A),它自己回到意义活动的起点[所以在意义活动中,一个不隶属于他者(能指)

6、的独立自足的主体性压根不存在]。从镜象i(a)到自我m的矢量表示想像界过程(镜子阶段),但它被符号活动的矢量双重连接起来,说明想像界认同与继发的符号界认同在主体的共时性中一起得到建构。图形3描述主体从他者处伸出一个形同问号的弯钩,简明地强调了在他者中获得建构和表述的主体问题:Chevuoi(汝何所欲)?于是这个曲线构成了主体的欲望(d)和“无意识的回路”,描述了拉康的基本公式之一:“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参见注6)欲望曲线的钩获物是幻想◇a(详见注17)。在完整图形中,这个重迭上去的部分表明了欲望与话语的根本一致。这里,被弗洛伊德

7、称作“冲动”的东西占据了他者的位址,承担了能指宝库的功能:◇D表示“当主体在其中消失时从要求发出的东西。……它存在于使冲动区别于它所寓居的有机体功能的地方,即它的语法伎俩中。”在冲动的所指(信息)位址上被“钉住”的东西是S():一个仅仅意指着他者“缺席”的能指。这套图形的意义在拉康1960年的文章《主体的颠覆和欲望的辩证法》中得到了集中论述,本注引文均出自这篇文章。——译者4141《哈姆雷特》的故事(而这就是我选用它来讨论的理由)揭示了这套拓扑图最生动的戏剧感,这是它罕见的艺术魅力的根源。莎士比亚的诗艺无疑在引导他,规范他稳步向前,

8、但是我们也能设想,他在戏里采纳了得之于自身体验的某些观察,尽管这不是直截了当表现出来的。例如弗洛伊德曾指出,这部“讨论了儿子与父母关系”的剧作写于莎氏丧父后不久,而且他有一个早夭的儿子叫“哈姆涅特”,“……我们可以合理地假设,他在童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