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共4篇)

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共4篇)

ID:22449262

大小:86.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0-29

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共4篇)_第1页
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共4篇)_第2页
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共4篇)_第3页
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共4篇)_第4页
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共4篇)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共4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共4篇)第1篇: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心理弹性理论的应用心理弹性理论(Resiliencetheory)的提出始于20世纪初期。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压力或困难的境遇时,自觉地、主动地展现出来的本身所具有的优秀的个体特征。它作用在个体的内部心理及外部环境中,发挥着中介与协调作用。医学生现在所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为了有效缓解医学院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多重压力,确实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正性导向性,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良性调整可以作为一项尝试性改革。1心理弹性理论的研究背景研究缘起20世纪初期,心理卫生运动开始兴盛,儿童压力与逆境经历及其他不同形式

2、的心理疾病或精神失调发展等问题,受到公众关注[1]。至20世纪后期,有关各种各样的危险因子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关系相继步入人们探讨的话题领域中。然而,基于Rutter于1972年发表的关于母爱剥夺的研究中所提出的由于压力与逆境成长导致的个体差异现象后[2],研究者还发现了其他视角的现象,即尽管一些儿童曾经经历过严重的压力与逆境成长环境,成人后却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生理功能,甚至这些人中还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人物。此时,心理弹性学说即开始被认同。研究沿革心理弹性学说走过了二三十年的研究进程,其中的三次浪潮推进了它发展[3]。第一次浪潮:心里弹性因素确认和相关保护因素的发现。此

3、阶段的研究者主要致力于心理弹性的两个争议话题:其一是危险因子的确定及其程度衡量,其二是评估个人的发展功能。随着对这两方面的探索与思考,研究者们发现了与高危背景下良好适应相关的因素,包括在所有危险和逆境水平上都起到积极作用的因素,即补偿性因素(pensatoryfactors)或称为促进性因素(promotivefactors);只在较高危险水平层面才起到积极作用的因子,即保护因子(protectivefactors)或称调节因子(moderator),起到缓冲压力和逆境的负面作用。第二次浪潮:将心理弹性与发展系统(developmentalsystems)和生态系统(e

4、cosystem)有机结合。此阶段心理弹性受到新兴的发展心理病理学的推动,环境的动态变化,发展系统理论的更迭,造就了心理弹性新的定义。强烈的生态系统取向成为第二次浪潮中心理弹性的突出特点。第三次浪潮:通过干预手段促成心理弹性。此阶段中,多种提高心理弹性的主张及方案相继推出,包括西雅图社会性发展工程(SeattleSocialDevelopmentProject)、领先计划(HeadStart)、美国弹性发展法案提案(NRDA)等。进入21世纪以后,心理弹性框架的实践,促成了干预模型的建立,干预模型通常被称作弹性增进保护过程模型。心理学家Masten根据三次心理弹性研究高

5、潮,预测了第四次心理弹性研究浪潮的走向与趋势,预言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测量和分析个体发展功能的多水平及其相互促进的作用、适应性系统的发展及其在心理弹性中所起到的作用等。2心理弹性在医学新生中的积极促进作用系统性代表研究及结果多项研究结果均证实了心理弹性因素的存在及其发挥的良性作用。Parnas等丹麦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历时27年的追踪研究,发现与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母亲共同生活的儿童中,青少年中期至中年这段时间内,一半以上未患心理疾病。Cederblad等瑞典研究者对经历三个及以上逆境因素的儿童从八岁开始进行追踪,至中年时期,占研究对象3/4比例的人群身心发展良好。心理弹性主题活动

6、对课程受益面的延展国外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弹性与适应、应激、压力困扰等方面存在高度的联系。作为人格特征的心理弹性可以起到缓冲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并促进个体积极适应。心理弹性是个体对应激反应出的健康适应效果,是健康适应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和保护资源。近三年国内研究显示,心理弹性与外向性、社会支持等有着显著的正相关[4],与生活事件等呈现负相关。同时心理弹性RSA测量分值较高的组在社会支持与内外向上分数偏高,低分组在SCL-90、神经质、生活事件方面得分较高,提示心理弹性交差的个人情绪不稳定,容易受生活事件的左右,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一项对挪威大学生的研究中,Hjemdal[5]

7、发现,心理弹性与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可以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心理弹性提升主题活动作为课程的授课内容,可以延展课程的受益面,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成果转化。3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心理弹性理论的应用教学方法中的改革面临着学生对授课模式的更高需求,单一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接受式为主,教学方法上则多以讲授为主。不同的教学方法因具有其独特的效果,因此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疑是一门操作性强、实践性更强的学科。对于未来的白衣天使,这更是一项富有技巧性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