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ID:22493481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9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_第1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_第2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_第3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_第4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王永(南京市江宁区丹阳学校,江苏南京211157)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数学作为一门比较抽象,注重推理的学科,使得我们更要认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加强数学过程的教育三方面入手,探讨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途径:G633:A:一、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使学生善于创新所谓直觉思维能力,是指不经逐步分析,严密推理与论证,而根据已有的知识迅速对问题的结论作出初步推测的一种思维能力。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浓缩性与高度跳跃性,受学

2、生所喜爱,它极易创造一种“冒险心理”和“满足感”,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数学教师在讲解习题和例题时,可选择一些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题目,先让学生凭直觉猜测结论,然后依据逻辑思维给予证明。经过一次次的对比,总结,使学生的猜测一次比一次准确,这样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例如:在Rt△ABC中,∠C=90°,AB=2,求和的值。分析:本题根据Rt△ABC中,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BC=1,用勾股定理可得AB=,两个比的值求出。教师可再提问:①若题目中30°条件去掉,能不能求出比值?②若题目中AB=2去掉,能不能求出两比值?学生的直

3、觉思维就会发生作用了,随着∠A角度的变化,一种可能是∠A=45°,这时∠B=45°,此时△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了!学生就会作出猜测,第一种情况无法求出两个比值。在第②题中,AB=2去掉,教师可提问学生这时AB可能有什么情况?当然可能变为大于2或者小于2,再提问学生AB>2时,BC比原来大还是小?AC呢?学生比较容易得出BC、AC都比原来大。这时教师可紧接着问学生:当斜边增大时,另外两条边也相应变大,大家猜测一下,两个比值是如何变化?还是不变?许多学生根据刚才教师的启发,就会猜测比值不变!这个猜测是对的。在猜测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际图形是“动”起来了。这种猜

4、测在课堂上,学生是乐于接受的,如果掌握得当,所提出的猜测问题会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会突然十分宁静,那是学生在积极地思索,在进行直觉思维的各种判断。通过这样直觉思维的训练,事后再结合逻辑的证明,无疑会提高学生直觉的正确率,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非常有利。二、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使他们乐于创新求异思维要求学生从已知出发,合理想象。找出不同于惯常的思路,寻求变异,伸展扩散的一种活动。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熟悉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公理、定理、法则、公式,让学生清楚它们各自的适用性。在具体题目中应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变换角度思维,让学生思路开阔,时刻处

5、于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例:等腰三角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且AC⊥BD,AD=3,BC=7,求梯形ABCD的面积。法一:可作AE⊥BC,垂足分别为E、F得AEFD为矩形。△ABE≌△DCF,可求BF长度,又通过三角形全等得∠1=∠2=45,所以∠3=45°,得DF=BF=5,可求面积。法二:作DE//AC,交BC延长线于点E,这样可得△BD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取BE中点F,连结DF,据Rt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行DF长度,DF即梯形高,可求面积。法三:过O点作EF⊥AD,垂足为E,交BC于F,可证EF⊥BC,据三角形全等得∠1=∠2,

6、所以OB=OC,OF是等腰三角形斜边上中线,OF=AD,同理OE=AD求出EF再求面积。法四:先证∠1=∠2,得△O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据勾股定理得OA=OD=,OB=OC=,这样S=AC•BD,代入可求值。分析上面的四种解法后,不妨再问:梯形中常用辅助线作法有作两条高,平移一腰、平移一对角线等等,那么本题平移AB,行不行?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固然十分重要,因为它可以极大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另外,教师也必须培养学生对多种思路中选择一种易于表达的方法,特别要提高学生的判断、估计能力,避免学生一旦方法选择错误,而不知回

7、头开辟新思路,这样反而对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受到伤害。三、加强数学过程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结论而忽视过程,这样造成学生只懂得死记硬背,遇到问题多采取生搬硬套的作法,学生在听课时看不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要重视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推导过程。如当初科学家发现该结论时那样既体现各种不同的思路,又分析各种思路正确与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使他们创新能力获得提高。例如,在学习菱形的判定定理1时,若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学生可能觉得索然无味。不妨先安排一个作图题:任意图∠A,画一弧与它两边交点B、D,再分

8、别以B、D为圆心,以原半径再作两弧,两弧交点为C,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