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指导谈骨气理想的阶梯学案版

议论文指导谈骨气理想的阶梯学案版

ID:22511114

大小:83.6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9

议论文指导谈骨气理想的阶梯学案版_第1页
议论文指导谈骨气理想的阶梯学案版_第2页
议论文指导谈骨气理想的阶梯学案版_第3页
议论文指导谈骨气理想的阶梯学案版_第4页
议论文指导谈骨气理想的阶梯学案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议论文指导谈骨气理想的阶梯学案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议论文阅读指导专题——找论点、分析论证方法学案(S习资料,请与中考议论文练习卷装订,妥善保存)201509(-)找论点——论点是作者的看法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论点应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是完整的句子。它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一、考点中考常从以卜*四个方而命题:①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②区别正论和谬论。③根据文章的结构位置,判断中心论点。④根据语言特点,确定中心论点。二、方法指导1、借助标题分析。有的标题就是论点(如《宽界是美徳》),有的标题揭示论题,表明论述范ra(如《

2、谈勤》),请注意区分。2、根据论点提!li的位置。(1)论点的提出有吋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如《谈骨气》;(2)开篇先举出某个M题或某个现象,再引出观点,如《敬业与乐业》;(3)有吋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尤其是“总分总式”或“层层递进式”的文章中,开篇捉出问题,再进行多角度论证,敁P会重申中心论点,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注意“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示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在文章的中间;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

3、语句,须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3、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论点在表述形式上往往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表肯定或否定)。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句子。可以通过“认为”、“必须”、“由此可见”、“要”、“是”、“不是”等语言标志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闶来寻找论点。4、可以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这种方式对找分论点帮助尤为大)5、通过研究文章提出论点的方式來分析论点,如(1)递进式;(2)起承转合式;(3)总分式;(4)并列成;(

4、5)对照式。文章提出论点的方式很多,但值得重视的一种是“列现象”——“作分析”——“得出观点”【即三段论: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6、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纲”,而分论点则是“纲”下的“鬥”。议论文一定会有中心论点,但不一定有分论点。找分论点需特别注意每段文字的开篇、结尾。(二)分析论据一、考点(常见的考题形式):1、概括论据的内容。2、补充和论点内容一致的论裾。(这就要求学生A、要掌握比较全而全而的论据,B、思考这个论据是否符合这个论点。)3、判断某一个段落和^子是属于事实论裾还是道理论裾。4、论

5、据的作川。二、方法指导1、事实论据:有代表性古今中外的事例,现实中的现象,自己的经历,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川式:这是事实论据,列举了典型事例,有力的证明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道理论据:公认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句式:这是道理论据,引用了谁的言论,有力的证明了(观点),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三)经典课文分析谈骨气吴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

6、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

7、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

8、,说f嗟,来食r(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