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地理学视角浅析张贤亮的《绿化树》

从文化地理学视角浅析张贤亮的《绿化树》

ID:22544933

大小:6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30

从文化地理学视角浅析张贤亮的《绿化树》_第1页
从文化地理学视角浅析张贤亮的《绿化树》_第2页
从文化地理学视角浅析张贤亮的《绿化树》_第3页
从文化地理学视角浅析张贤亮的《绿化树》_第4页
从文化地理学视角浅析张贤亮的《绿化树》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文化地理学视角浅析张贤亮的《绿化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文化地理学视角浅析张贤亮的《绿化树》摘要:人类与地理相互作用产生了复杂的文化地理现象,文化地理学认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文章主要运用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的研究方法,将西部地理与文化特征这个宏观的话题放入具体的文本__西部作家张贤亮的《绿化树》中进行分析,浅析该文本中所体现的地理与文化相互作用关系。关键词:西部地理;文化特征;张贤亮;《绿化树》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010-01人类与地理的相互作用关系产生出了复杂的文化地理现象,文化地理学认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本文旨在西部地理与

2、文化特征的解读,运用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的研究方法,将西部地理与文化特征这个宏观的话题放入具体的文本__西部作家代表张贤亮的《绿化树》中进行分析,浅析该文本中所体现的地理与文化相互作用关系。一、自然地理环境为人提供了审美观照对象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特定的地理环境经由物质生产这一中介,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奠定物质基础,为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提供了审美观照对象。《绿化树》描写了知识分子章永?U被发配到西北地区改造的经历。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受到四周高山的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很难到达,造成了气候干燥少雨,风沙多,是我国最为干旱的地区。加之土壤贫瘠多盐,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3、因而造成植物种类贫乏,植被结构简单,植物旱生化、荒漠化。这就造成了人民居住环境恶劣,生存环境艰苦。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由于生产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审美视野十分狭窄。文中章永?U—出场就是被流放到西北地区的一个农场,映入他眼帘的是一片黄色的尘土,干涸了的渠道,看不到尽头的远方。这些荒凉的景色就是他所能感知的对象。荒凉的西部地理给作家提供了一种孤寂的审美观照对象,这里的植物,这里的沙石,这里的黄土,这里的所有荒芜景象都成为了作家笔下的西部自然地理环境的代言人,是西北地区艰难困苦生存环境的表征。二、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心理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来说,不仅是外在的生活环境,更是

4、内在性格气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它通过人类自身的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铸就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性格和群体审美心理,最终导致了独特的文学风格的产生。《绿化树》提供了黄河前套地区一个活生生的切块儿。张贤亮在一系列事情纠葛中揭示了这个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心理活动方式、语言表达方式,他把所熟悉的西北自然地理环境和当地人物审美心理,尽可能用富有情趣的文字描写出来。(一)剽悍、粗野、顽强的文化性格西北地区这种艰难困苦的自然地理环境,铸就了当地人民剽悍、粗野、顽强的文化性格。张贤亮在《绿化树》中借章永?U之口说出,“我认为,粗野、雄豪、剽悍和对劳动的无畏,是适应这种环境的首要条件”。下面主要从文中两个少数民族

5、代表海喜喜和马缨花来分析这种剽悍、粗野、顽强的文化性格形成与该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海喜喜在章永?U的眼中是有着“北美拓荒者的剽悍精神”,他的身上有着荒原人特有的粗犷不羁。海喜喜逃走后,章永?U回忆他“外表看起来粗豪不羁,暴躁蛮横,而心地却是纯朴的、多情的、具有悲壮性格。”这也可以说是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文化性格的代表,外在的荒凉贫瘠的自然地理影响他们形成了剽悍、粗野、顽强的精神气质,而高原多山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使得他们能够保持纯朴的民风,不被物质浸染,即使在饥荒年代也保持着人性的同情、善良、怜悯等美好品质。马缨花一出场就用最粗俗的话骂了说她家门口挂着‘美国饭店’招牌的妇女。她对章永?U的不计回

6、报的爱,正像章永?U所说的,是带有着“旷野的风的气质”。文中最后提到章永?u从《辞海》里翻到“马缕花”这条的解释,“又名绿化树,喜光,耐干旱瘠薄。”作者借章永?U之口说这就是她的性格,这也可以说是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文化性格的代表,“喜光”是说明人们精神气质的爽朗,乐观向上,即便艰难的生存环境也没有打击到人们积极生活的情趣,“耐干旱瘠薄”是说明人们极强的忍耐力,面对苦难的自然地理环境,仍旧能不屈不挠地适应自然,顽强生活。张贤亮为这篇小说取名《绿化树》,正是取其所代表的文化性格特征。(二)务实、朴拙的审美心理在人的审美活动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意义不仅在于作为审美观照对象而存在,更在于它以特殊的方式

7、培养人的审美感受,潜在地影响主体的审美心理。下面主要从风俗习惯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来分析这种务实、朴拙的审美心理与该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一个地方风俗习惯的形成,势必是与当地的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有关,而这两种人类活动又必须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这个蓝本。文中写到,“这个地区从来就把农民叫‘受苦人’,下地干活,叫‘受苦去’。”西北地区环境恶劣,干旱少雨,人们的生产作业方式是粗放型的农耕,人们的劳动颇有开荒的架势,把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