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焦虑:论《野草》的生存哲学

存在的焦虑:论《野草》的生存哲学

ID:22561977

大小:64.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0-30

存在的焦虑:论《野草》的生存哲学_第1页
存在的焦虑:论《野草》的生存哲学_第2页
存在的焦虑:论《野草》的生存哲学_第3页
存在的焦虑:论《野草》的生存哲学_第4页
存在的焦虑:论《野草》的生存哲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存在的焦虑:论《野草》的生存哲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存在的焦虑:论《野草》的生存哲学【内容提要】《野草》具有追寻人类的生存意义,叩问生命真谛的深层哲学内蕴。作品以“人”为叙述目的,言说“人”为了摆脱外部境遇,实现人性自由飞翔的生存理念,以绝望的生命本质,抗拒非人间的生存环境。作品表达了“人”在残酷、阴暗的外部处境下内心世界的焦虑,但这种焦虑不是消极的颓废,也不是病理的焦虑,而是文化的焦虑,是大智大勇的怀疑精神。自由抵抗的生存哲学是《野草》的核心主题,作家试图让存在者的“人”在非存在的境遇中寻求自我解放,在焦虑中找回自己,让“人”的价值从外在环境的桎梏中释放出来,实现“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目的。一鲁迅先生

2、曾经对人说过,“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①与鲁迅先生过从甚密,对他了解最深,而且是他一生挚友的许寿裳也认为“《野草》不是别的”,“可以说是鲁迅的哲学”②。《野草》到底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从哲学的本源意义上说,《野草》的主要哲学寓意是批判由社会矛盾和社会现实因素所搭建的人文环境对人性生存的摧残,以“人”为阐述目的,言说存在的普遍意义。作品中的人不是实体的人,而是一种生存的意念,“人”所作的一切努力是为了摆脱压抑自身的外部力量,冲破生存环境带来的压力,实现人性自由的理想飞翔。《野草》中“人”的生存境遇像一团黑色的阴翳,始终无法化解,总是压迫

3、着人的灵魂。作为生存者的“人”,只有全力克服各种困境,不断超于现实给予的压力,总结挫折的经验,不断醒悟、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实现生存目的,才能完成“人”的存在意义。关于这一点,鲁迅先生在谈到《野草》的写作背景时这样解释道:“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③由于“呐喊”时期同一阵营的战友因人生观、世界观的不同而四

4、分五裂,鲁迅先生只有孤独地在如同沙漠的现实世界中寻找生存的道路,用难于直说的散文诗的艺术形式,挑战生存的外部境遇,批判现实环境对生存者的人性压迫,追问人世间生存的哲学意义。所谓“小感触”,并非简单的有感而发,而是立足于人的主体性,面对非存在的威胁压力而进行的人性生存的自我肯定,并试图寻求人类和人类文明所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重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人类生存世界的艰辛和人性千头万绪的行为表现。《秋夜》中“奇怪而高”的天空作为现实存在的隐喻,一再阻挠象征生存者的“枣树”突破生存困境走向“人”的自由所在,而“小粉红花”,“小青虫”这些“苍萃精

5、致的英雄们”奋不顾身的搏斗,就是为了冲击生存空间的压抑,寻求自我人生的完美。当然,无论“枣树”还是“小粉红花”、“小青虫”,他们的奋斗目标虽然最终未能实现,但是他们所选择的行动却证实了我思故我存在的人生哲学内涵。《希望》中的七次“暗夜”作为一个有序的有组织的处境,让那些昔日敢于战斗的青年们丧失了斗志,对生存充满了绝望,对社会现实充满了恐慌。鲁迅说:“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④这里说的“青年”,是指“五四”革命大潮之后精神空虚的一代,这是当时流行的时代社会病症,昔日满怀信心的个性主义战士们大都陷入绝望的精神状态之中,生存的压力使生命在“暗夜”

6、里异化、变形,以扭曲的方式存在于“虚妄”的社会大环境。《野草》的许多篇章都写到“暗夜”,“暗夜”是《野草》叙述中的一个群体意象,是造成人间苦恼的根源,是人类生存的威胁。存在是生命意识的显现,是一种人性的极度自我创造和自我确定,而鲁迅先生笔下的“暗夜”则是病态化的社会实体的写照,它消解了“人”的存在勇气,削弱了人性自我解放的能力,破坏了“人”的生命力的正常发挥,毁灭了“人”的精神生存理念。关于《野草》的“黑暗”意象,鲁迅先生在1925年3月18日给许广平的信中作了如下解答:“你好像常在看我的作品,但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

7、,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⑤。这是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观察体验所获得的重要认识,是自我生命的存在意识对几千年中国封建文化的一次强劲突破。在鲁迅先生看来,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明“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这实际存在的“黑暗”与“虚无”,就是一座残杀人性的人间地狱。如此暗淡的处境之下,“人”必须在自身处境之外寻找解放自我的有效途径,通过抗争重新找到自我。“暗夜”作为人类生存的背景,贯穿了《野草》的整个写作过程,它包含了鲁迅先生对内在的生存命运

8、与外部的生存困境的辩证逻辑思考,是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的清醒认识和洞彻,也是他对“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