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

ID:22562831

大小:5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30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第1页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第2页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第3页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第4页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第5页
资源描述: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内容提要:在现代文学史中,冯雪峰是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但“当代文学”语境中的冯雪峰,关注者不多。本文试图以冯雪峰与《文艺报》的关系为线索,通过他在建国后的办刊理念与文化实践,通过分析左翼文学的内部差异,试图清理和总结左翼思想中的社会主义经验。一 杂文变迁与栏目兴衰  1951年11月,中国文联派冯雪峰率领《文艺报》编辑陈企霞等人访问苏联,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学习“先进的苏联文学经验”,回国后,冯雪峰便从上海调到了北京,担任《文艺报》主编,此前在上海,文化界的领导人是当年被鲁迅称为“四条汉子”中的夏衍,他

2、和彼此思想和理论有点接近的胡风一样,处于边缘位置,主要整理和《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是他在重庆一个党的文艺工作者召开的座谈会上的长篇发言,1946年1月根据发言增写改定。此时“讲话”早已引起文艺理论界的重视,即便是国统区,党也派专人来国统区宣传和解释延安文艺座谈会,然而在这篇文章里,即便是日后《雪峰文集》中的修改稿,也只有两处简单提到了延安文艺座谈会[42],这和文艺界举国上下学习“《讲话》”显得有点不谐调。文中虽然没有反对“《讲话》”内容,但他对现实主义,对大众化的理解另有一套看法[43],对普及与提高的提法也有不同意见。在这篇文章中雪峰首

3、先提出了意识形态的“繁复”和曲折,进而批评当前文艺的教条主义。将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变成机械的简单的关系,将阶级和阶级的对立,也“看成为机械的对立”,而文艺和阶级的关系也被看成没有具体社会内容的机械关系了。依据他的革命现实主义,“五四”以来传统经验不仅要继续发扬,而且须扩大世界现实主义文艺及其理论的介绍和研究。关于大众化,他反对将其理解为通俗化。认为真正的大众化“就是深广的革命内容——人民之历史的姿态和要求——和民族的形式”。因此,我们没有谁能够将大众化(“普及”)解释为现在新文艺的“降级”。可以看出他试图将大众化与“五四”文学传统对接,将大

4、众化解释为民族形式和通俗的高度综合,“化”的途径应该是多元,异途同归,也可以层次和程度都“非常不齐”[44]。所以当周扬借“赵树理方向”提倡党的“工农兵文艺”时,冯雪峰表达了他不同的见解。提到赵树理,他肯定了“板话”是文艺中国化的一种形式,但是他和别人对赵树理的肯定不同,他强调的赵树理,在于“采用欧化新文艺形式的地方也并不在少的”,在他看来,“五四”新文学固然有不够真正深入大众的弊端,但现代文学对外来资源的汲取不可一笔抹杀,也因此,他认为像《阿Q正传》也是典型的大众文艺[45]。这里再次看出他的“专家”和“经典”意识和毛泽东文化普及观念的差异

5、。作为理论专家,他不由得不佩服俞平伯研究《红楼梦》的功力,并亲自在《文艺报》上替《〈红楼梦〉研究》撰写过书评,也因此在批判《红楼梦》研究的编者按语上酿成大错。其次,对建国后影响很大的两套大型文学丛书,他也有不同看法。首先是不满意周扬主编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  它们(指“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笔者注)的主要弱点,实际上是我们的能力和水平问题,就是刚才所说的内容上不够丰富和深广(就是说,在反映现实上,还普遍地存在着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点和错误),艺术水平还低下,这从根本上说,是作者们的社会生活和斗争经验都不够丰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还非

6、常不够,艺术修养也还非常不够的缘故[46]。这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对赵树理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作为建国后的新文艺方向,赵树理是唯一入选“五四”新文学丛书和“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作家。但在他看来,赵树理是一种方式,不是唯一的方向,他在《五年来文学创作的发展方向》一文中总结建国初期有关农民的作品时,重点提了一些代表作品:“例如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的中篇和短篇小说、周立波《暴风骤雨》、贺敬之和丁毅《白毛女》、李季《王贵与立香香》、欧阳山《高于大》,柳青的《种谷记》等等,而在现实主义的成就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这些作品中的代表作”。赵

7、树理在文中只简单提及,连具体作品篇名都没有交代,在其它的文章中虽也有个别处提到过赵树理,但也都很低调[47]。或许在他看来,像赵树理那样写,好的作家很少,所以要求作家深入群众生活,获得“自然力”,这是克服文学与现实隔离的根本方法,但重视感性生活(原始力或自然力),只具备了第一步,还要具备“主观力”,这样就会产生生动“泼辣”的文艺(文艺力),是“诗”(文艺力)的表达。这里他用“泼辣”的力来要求文艺和胡风的理论类似,但仅仅具有主观战斗精神也还不够,必须在人民力和艺术力之间求得力量的平衡。偏向自然力是客观主义的宿命论,偏向主观力的是教条主义,而偏向

8、文艺力的,就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按照这样的要求,他认为建国初期的大多数作品没有“力”,而不走赵树理的方向甚至有更好的作品:  和赵树理同样努力着民族形式和通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