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现当代文学论文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现当代文学论文

ID:11520091

大小:44.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12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现当代文学论文_第1页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现当代文学论文_第2页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现当代文学论文_第3页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现当代文学论文_第4页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现当代文学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现当代文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现当代文学论文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现当代文学论文内容提要:在现代文学史中,冯雪峰是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但“当代文学”语境中的冯雪峰,关注者不多。本文试图以冯雪峰与《文艺报》的关系为线索,通过他在建国后的办刊理念与文化实践,通过分析左翼文学的内部差异,试图清理和总结左翼思想中的社会主义经验。一 杂文变迁与栏目兴衰  1951年11月,中国文联派冯雪峰率领《文艺报》编辑陈企霞等人访问苏联,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学习“先进的苏联文学经验”,回国后,冯雪峰便

2、从上海调到了北京,担任《文艺报》主编,此前在上海,文化界的领导人是当年被鲁迅称为“四条汉子”中的夏衍,他和彼此思想和理论有点接近的胡风一样,处于边缘位置,主要整理和注释《鲁迅全集》,此外就是和唐在上海筹备一个新杂志——《文艺新地》。其实,对于建国后冯雪峰的职务安排,中央也颇费脑筋。他的身份本身就复杂,作为党和鲁迅的联系人,雪峰做过重大贡献;参加过长征;也蹲过集中营;但作为革命的领导者,却摆脱不掉一个“湖畔诗人”的冲动和率直,1937年与中央领导(博古)因思想分歧发生争吵,一气之下“回乡写作”。由于他在党内的资历

3、,解放后不久,周总理指示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让冯雪峰担任一个出版社社长,但“级别要比其他出版社高点,工资要高一点,要给他一辆私人用小汽车”。对于调他来北京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冯雪峰并不情愿,一是和周扬有旧怨,如今周扬已是国家的文化领导人,其次,冯雪峰对行政工作也没有兴趣,如他自己所说,只想干一点“具体的文化工作”,“走单单做一个作家的道路”[1]。因为在他看来,“文艺上的地位不被承认,党内就不会有地位”[2]。此时正值1951年全国整风运动,由于思想不足,丁玲主编的《文艺报》引起了主管部门的不满。冯雪峰成了

4、合适的主编人选,可是对于《文艺报》的“行政工作”,冯雪峰没有丝毫的抵触,正如丁玲在检讨《文艺报》错误时交代,“我们都喜欢办刊物”[3],并一再推荐说,“我觉得我编《文艺报》不合适,我不是搞理论的”,“冯雪峰编《文艺报》比我好”[4]。19世纪初期,中国现代报刊逐渐兴起,也催生了新的知识生产方式,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也和现代报刊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这也是冯雪峰这一代知识分子爱好办刊的原因。建国后,他最早注意从鲁迅1906年筹办《新生》文学杂志入手,来解释鲁迅的文化活动,将文艺报刊作为鲁迅新文化实践的起点。谈到鲁迅

5、的杂文,他也是较早注意到鲁迅利用报刊传媒的“游击战”方式,说鲁迅“是那个时代很好的报刊作家,他一直是为报刊写文章的,而且很注意使自己的文字适合各种报刊的风格”,“在正规的意义上说,由‘新青年’专栏和《随感录》才开始了他一生的文学活动”[5]。而且在具体写作方式上,鲁迅杂文的写法“是随时随地留心报纸,有时候,把报纸上的材料剪下来,加些按语,就成了一篇很有力的文章了”[6]。鲁迅的方式自然也影响着他,冯雪峰除了担任《文艺报》主编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还身兼数职,不仅出版烈士遗著[7];还要忙着注释《鲁迅全集》,并且

6、还负责主编大型丛书“新文学选集”。即便这么繁忙,他仍化名在《文艺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来到《文艺报》后,他的一个大动作就是加强了“新语丝”栏目,首先是将不能定期发稿的“新语丝”栏目正常化,并在数量上由原先每期一、两篇,增加到四至五篇文章。据不完全统计,仅1952年—1955年任《文艺报》主编时期,他发表在该报上的文章就有四十多篇。常常同一期中他的文章居然有四五篇之多,比如:1952年四期:《欧阳山等人的例子说明了什么》(署名于子);《毒菌的话》(署名俞密);《不要停留》(署名白芷》;《美俘的命运》(署名李雍)

7、。1952年七期:《胜利在于彻底》(署名于子);《士不可夺志》续记(署名李雍);《人定胜天》(署名俞密);《必须坚持工农兵方向》(署名甘泉)。在中央一级刊物上,如此集中地发表文章,而且是自己主编的刊物,这在建国后并不常见,以致后来有人批评他在《文艺报》工作时,指责他在《文艺报》上发表自己的文章过多。如果考虑到他同时在《新观察》、《中国青年》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就会发觉他似乎有意识地延续鲁迅报章写作传统,做一个“报刊作家”。在《文艺报》中,除了一些重要的长篇论文冯雪峰用了真名,其它文章均是临时性的笔名。总的来说,解

8、放以后,作家们已经减少使用笔名,临时性的化名更不主张使用,笔名被认为是言论不自由的产物,是文人自古而来的士大夫趣味,《文艺报》这个时期的稿约中就鼓励投稿者使用真名。同时,使用真名也是增加对稿件责任感,比如“读者来信”。但对冯雪峰来说,这种办刊方式的变化对他好像没什么影响,一如他在20世纪30年代,使用临时性的报刊笔名[8],比如主编《东南日报》副刊“笔垒”时,同样化名“木亭”、“方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