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知”

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知”

ID:22571025

大小:55.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30

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知”_第1页
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知”_第2页
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知”_第3页
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知”_第4页
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知”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知”纵观中西哲学史,会很容易发现:中国哲学以人为本位,西方哲学以自然为本位。中国哲学融天道观、认识论、伦理学于一炉,将道德的最高准则作为天地人的法绳,并把人的自身规范奉为目的。梁启超曾指出:“中国学术以研究人类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先秦政治思想史》),这一断言不仅适用于先秦哲学,也适用于秦汉以后的各期哲学。汉儒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信奉“阴阳五行”,表面上是致力于宇宙论的建立,骨子里还是想为儒家的道德范畴与社会范畴寻觅根据,其“以天为法”是手段,立“王道之三纲”、“仁谊礼智信

2、”之五常才是目的。魏晋玄学标榜老庄之“自然”,但眼睛却盯在儒家的“人事”上,其主题不在“自然”之如何,而在“理想的圣人之人格究竟应该怎样?”(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佛教在隋唐影响甚大,其根本义谛是“令心自作主宰”,核心还是人。到了宋明理学,综合了儒佛道三家学说,旨在探寻道德本体的根据和归宿;王阳明揭橥“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似乎达到了人本位说的极点。相反,西方哲学立足于对自然的探索。亚里士多德说,“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因惊异而产生对外部世界的“知”的欲求。大体上可以这样说,

3、到十八世纪为止,西方哲学的主流都注目于外部世界。这一点,古希腊罗马哲学和近代欧洲哲学自不待言,即便象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也不例外。西方哲学中的“神”是外部世界合目的性的象征,代表着外部世界和彼岸世界的绝对权威。经院哲学把人的问题隶属于神学问题和基督论问题,从神的恩赐与人的得救的角度去思考人的问题。正因为注目于外部世界,所以,在西方哲学家中间,对于伦理学应当不应当列入哲学,一直是有争议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否认它是一门理论哲学,就是在现代,罗素仍坚持不应当把伦理学纳入哲学的范围。总之,中国哲学以人为本位,表现出“

4、重伦理”的倾向;西方哲学以自然为本位,表现出“重认识”的倾向。这种“重人”和“重知”的基本分歧可以一直追本探源到孔子和苏格拉底。孔子在中国哲学史乃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乃至在西方历史上的地位,颇相类似。这一点,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已为冯友兰先生指明。只是,冯先生在列举了这两位先哲的若干相同点之后,没有接着去揭示他们的差异。事实上,差异的揭示对于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是更为重要的。概括地说,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基本差异就是:孔子主“仁”,苏格拉底主“知”。孔子处于周室衰微和礼乐诗书废缺的乱世。他哀

5、叹中庸之德,“民鲜久矣”;并忿然于征伐战乱以下犯上。“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听上去简直是切齿的痛恨了。孔子俨然以“警世的木铎”自居,他在收徒讲学、做官从政或流亡他国的颠沛生涯中逐渐认识到,社会的治乱取决于人际关系的“有道”与“无道”,而周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典范,奉行这一典范,就是“有道”,背弃这一典范,就是“无道”。他以为,周礼的崩坏导致了时世的动乱,为此,他提出“仁”的主张,作为社会痼疾的治方,以图变“无道之世”为“有道之世”。孔子的“仁”,首先是指人。以人道代替殷周以来的鬼道和天道,这在

6、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我们知道,殷人尊崇自己的宗祖神——帝,“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他们认为吉凶祸福皆取决于帝,因此遇事总用占卜的方式向帝请示和祈求保佑,这实际上倡导的是鬼道。到了周代,“天”代替了原来的“帝”,这个“天”更多地指具有意志的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代替了惟受帝命的思想,天道代替了鬼道。到了孔子,他不提鬼怪神异,也很少发表有关天道与天性的言论,当弟子樊迟求问什么是“仁”时,他回答说:“爱人”。可以说,只是到了孔子,才真正把视野转向人。这一视野的转移使孔子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思想。他

7、主张,社会的治理不仅取决于达官显贵,也取决于民,因此,要“爱人”,而不要“亲亲”。他不仅要求统治者“养民如子”,也要求被统治者“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指出,不能局限在“亲亲”与“爱私”的血缘关系上去选任官吏和教育培养人才,应当“举贤才”和“有教无类”。其次,孔子的“仁”又是指人际关系的规范。孔子认为周礼的崩坏,根子在于诸侯大夫的“假人僭越”。为了使人人按周礼就范,最根本的就是使大家克制利欲,正名复礼。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在“仁”的思想指导下,儒家纲纪伦常象一张覆盖着全社会的大网

8、,控制着社会上下各阶层,朝野无遗,连最高皇帝也不能幸免。在地球的另一隅,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也大有愤世嫉俗之感。关于苏格拉底的史料,主要有柏拉图的对话篇和色诺芬的回忆录。英国哲学史家泰勒(Taylor)和柏耐特(Bur)曾详尽论证了在柏拉图早期对话篇中的苏格拉底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这一研究成果已为多数学者所认可和接受。在柏拉图的早期对话篇《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苏格拉底把自己比作一只“马虻”,他在法庭上,要求雅典人不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