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ID:22594898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30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_第1页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_第2页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_第3页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_第4页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1.表示数量词文言文中的数词,有时表示一个数量词,其特点是量词省略,或数词后置。例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一食”中的“一”是一顿之义,量词“顿”省略。②箱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孔雀东南飞》)“六七十”指六七十只,数字后置,并省略量词。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一”指一粒,量词“粒”省略。④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孙子兵法·谋攻》)“三”指三种情况,量词省略。⑤方一沐,三握其发。(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一”为一次,“三”为三次,数量省略。2.表示概数有些数词只表示一个大约的

2、数目,而并非表示确定的数目,是虚指而非实指。例如: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十二”指军书多,非实指有十二卷。②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序》)“二三”表示两三里左右。③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蒲松龄《促织》)“百”“万”“千”均非指实数,都是指很多。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卫风"氓》)“三”指多年。3.表示序数有些数词含有第几之义,表示顺序。例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一”指第一次,“三”指第三次。②以孔子遇虎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六也。(王充《知实》)“六”即第六。4.表示两数相加这种情况是用“有

3、”将前后两个数连接起来,表示两数相加,有时量词省略。例如: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四十有四”即四十四岁,“九十有六”即九十六岁。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二十有一年”指二十一年。③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勾践灭吴》)“亿有三千”即十万三千(亿:十万)。5.表示两数相乘有时两数连用,表示所指的数是两数相乘的积。例如: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是指阴历十五。②急走趋之,乃二八姝丽。(蒲松龄《画皮》)“二八”即十#from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gkstk.,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六岁。③三

4、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三五”即农历十五,“四五”即农历二十。6.表示一个分数有时两数或连用,或用“之、无”等将两数隔开,表示几分之几,前一个数代表分母,后一个数代表分子。例如:①曩与吾祖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十无一”即十分之一,“十无二三”即十分之二三。②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洪亮吉《治平篇》)“十之一二”指十分之一二。③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司马迁《陈涉世家》)“十六七”就是十分之六七。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十一”即十分之一。7.“一

5、”的特殊用法“一”在文言文中十分活跃且具有多种意义,用法灵活,常用义项有“相同”“一样”“统一”“满”“全”“都”“整体”“一体”“专一”“竟、乃”等。例如: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是一体、整体之义。②而或长烟一空。(范仲淹《岳阳楼记》)“一”义为全。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一”指专一。④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一”即统一。⑤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一”即满、全。⑥一至此乎。(《史记""滑稽列传》)“一”即竟、乃。8.表示长度、重量古代有些表示长度、重量的数词,

6、常与量词融为一体,相当一个数量词。常见的有:咫(八寸)、仞(八尺或七尺)、寻(八尺)、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跬(半步,跨出一只脚)、常(两寻,十六尺)、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一亭(十里)、舍(三十里)、锱(六铢,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六斛四斗)。例如: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跬”即半步。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忽微”在此形容极微小的事。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锱铢”在此形容极其细小。文言文中数词的理解,除了须联系上下文,把握语境,将其放到具体的语境去理解外,

7、弄清其几种特殊的用法,能帮助我们准确的理解其意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