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doc

浅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doc

ID:22595180

大小:49.5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30

浅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doc_第1页
浅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doc_第2页
浅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doc_第3页
浅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doc_第4页
浅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而举足轻重的人物,是田园诗的鼻祖,出生在政治动乱的年代。在官场上他三次入世又三次归隐,尔后留下了一些自然质朴,耐人寻味的佳句。就他的归隐原因作一点浅显的分析。[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归隐;原因[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6-0083-03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的人物。他生活在东晋、刘宋之交的最黑暗的年代,他是改变玄言诗诗风而开创田园诗的伟大诗人;他有许多著名诗赋为后人所激赏;他的影响还跨出国门走叫世界,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出版过他的译文论著

2、。对于这样举足轻重的人物,本文试对他的归隐作一点肤浅的解析。(一)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享年63岁。陶渊明出生于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曾官侍屮、太尉、都督八州诸军事,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陶侃出生孤寒,被士族所轻,但以军功官至极品。陶渊明祖父陶茂,曾为武昌太守。陶渊明父亲早死,官位不及前辈。据陶诗《命子》自述,陶家确实官高禄厚,财丁两旺,显赫一时。可是,到陶渊明一代,家境败落,亲戚朋友中对陶渊明影响较

3、大的是他的外祖父孟嘉。(孟嘉曾任征西大将军温长史,故陶渊明有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陶渊明“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与子俨等疏》)生活虽然贫穷,但他青少年时期的思想开朗乐观,颇有雄心壮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陶诗《杂诗》),可见,他理想宏伟远大,志存高远。这些豪情壮志主要指“大济于苍生和收复故土”。“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陶诗《拟古》),这首诗洋溢着他青年时代乐观奋发的热情和幻想,他身在江南,却幻想着西北和东北的边塞。从这些意气风发的浪漫诗句,我们可以联想到他的曾祖父陶侃念念不忘“

4、致力中原”,重新统一中国的抱负对他有一生影响。“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陶诗《拟古》),他大加赞扬田子泰的英雄事迹。这些足以说明陶渊明不是一开始就消极避世,退隐田园的。即使在他完全归隐后,还写下“精7R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诗《读山海经》)在《咏荆轲》一诗中,诗人热情地歌颂不惜牺牲生命而勇于除暴的壮士荆轲:“其人里已没,千载有余情。”?@些是诗人不屈的意志的表现,说明他心中永远燃烧着一股不熄的火。这些“金刚怒目式”(鲁迅语)的一妞是与诗人的理想和性格分不开的。(二)陶渊明四次出仕四次辞归。第一次入仕,任江州祭酒,不久便辞官。第二次入

5、仕,“春,诏任恒去都督七明军,荆州及江州荆史”。(郭维森《陶渊明集全译》中《陶渊明年谱》第360页)第三次出仕,“陶渊明调任刘敬宣建威将军府参”。(郭维森《陶渊明集全译》中《陶渊明年谱》第364页)第四次入仕为彭泽县令。每一次任官不久,就又回家闲居。当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者的内部矛盾,异常尖锐复杂。北方是所谓“五胡十六国”,西北各少数民族的贵族在屮原割据混战,而不时向南方骚扰。东晋王朝苟安于江南,把持朝政的豪族地主对人民进行残酷压榨。公元399年,浙江一带首先爆发孙恩领导的农民起义,斗争的烈火燃及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前后持续了12年。同时,东

6、晋王朝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不停地发生夺权斗争,尤其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继位以后,起初是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专政,接着是恒玄起兵反晋夺取政权。刘裕消灭恒玄代晋自立,自此,东晋灭亡宋朝(即刘裕建立宋朝)建立。这一系列残酷的斗争,陶渊明耳闻目睹,身受其害。“霭霭停云,??魇庇辍0吮硗?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停云霭霭,吋雨??鳌0吮硗?昏,平陆成江。”(陶诗《停云并序》)诗人明写天气,实则暗喻国政时局被封建贵族、军阀争夺、中央政权搞得天昏地暗,同时反映诗人极度愤懑和忧郁。而且,东晋是士族制度社会,当时的士族是一个非常腐朽的阶级,他们一味追

7、求享乐,不敢正视充满尖锐矛盾的现实,只是靠门第把持高官。三国至两晋两百多年的时间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复杂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在政治派系对立与篡位夺权连续不断专政的环境下,文人名如鸣犬,尚使人心有余悸。曹魏和司马氏统治时期,更恣肆屠戮文人,著名文士如孔融、杨修、祢衡、丁仪死在曹操、曹丕手里;蔡邕死在王充手里;何晏、嵇康死在司马懿、司马昭父子手里;刘琨、郭璞也先后死于非命,使当时有“名士减半”之叹。(参贵州学院易健贤先生编著《西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第88贞)对于关心国家命运前途的文人陶渊明不能不知晓。“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阎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8、陶诗《感士不遇赋》),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