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韩康伯“一阴一阳之谓道”注的理解(1)

对韩康伯“一阴一阳之谓道”注的理解(1)

ID:22615274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30

对韩康伯“一阴一阳之谓道”注的理解(1)_第1页
对韩康伯“一阴一阳之谓道”注的理解(1)_第2页
对韩康伯“一阴一阳之谓道”注的理解(1)_第3页
对韩康伯“一阴一阳之谓道”注的理解(1)_第4页
对韩康伯“一阴一阳之谓道”注的理解(1)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韩康伯“一阴一阳之谓道”注的理解(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韩康伯“一阴一阳之谓道”注的理解(1)摘要:韩康伯关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注解在其思想体系当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的阐释还有不足之处,只注意到韩注思想的一个方面——道是“无”,阴阳是“有”,所以,阴阳不是道,道是阴阳存在的根据。本文力图结合孔颖达对韩康伯注所作的疏,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阐释出韩注思想的另一个方面——道不能脱离阴阳而存在,谈“一阴一阳”就是为了把握道,道始生万物的功用的呈显是借助于阴阳的。只有阐释出韩康伯注解这两个方面的意思,才能更好地理解韩康伯的思想。  关键词:道;无;一阴一阳;神   Abstract:AlthoughHANKang-bo’sannotatio

2、non“(theinteractionbetportantroleinhisideology,therearedefectsinthegeneralunderstandingonHan’sannotationptstoelaborateontheotheraspectinHan’sannotationthat,anifestedthroughthe(interactionbetween)yinandyang.OnlywhenthesetwoaspectsofHan’sannotationareexpounded,couldtheHan’sthoughtsbebetterunderst

3、ood.  KeyWords:Dao;nonbeing;yinandyang;spirit-like    朱伯崑先生在其所著的《易学哲学史》中对韩康伯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注解有专门的论述。朱先生认为韩康伯所说的“无”,就易学说,即以“无”为太极。根据就是韩康伯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第289页)[1]朱先生指出:“‘两仪’,就其哲学意义说,指天地或阴阳二气。认为‘两仪’属于有形的世界,但来于无形即形而上的太极,所以道或太极,总是在有形之物的穷尽处,方显示出始生天地万物的功用。此即‘必有

4、之用极,而无之功显’。”(第314页)[2]朱先生在这里认为,即使是作为有形世界当中的极根“阴阳”同样也是以太极为存在依据的。而道或太极也只有在有形之物(阴阳)的穷尽处,才能显现出始生天地万物的功用。(作文网zw.nseAc.)  朱伯崑先生认为:“道是有形之物的根源,所以其作用不限于形器的一个方面,此即‘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道可见矣’。”而“阴阳属于有形有象之物。就卦爻象说,阴卦和阳卦,阴爻和阳爻,都有形象可寻。就天道说,阴阳为气,亦有象可寻。”(第314页)[2]韩康伯在注《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时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阴阳者,言其气;刚柔者,言其形。变

5、化始于气象而后成形。”(第326页)[1]所以,在韩康伯看来阴阳指气是没有问题的。那么,阴阳就应以无形无象的道为根源。朱先生就此把“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解释为:“道无形象,处于阴的领域而无阴象,处于阳的领域亦无阳象,可是阴阳依道而成象成形。”(第314-315页)[2]这是符合韩注原意的。因为,韩康伯认为道是“寂然无体,不可为象”,但是,它又是有形有象的存在依据。“阴阳依道而成象成形”的根据就是“阴以之生,阳以之成”。朱先生最后的结论是:这就是韩康伯对“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解释。并且根据韩注“君子之道鲜矣”引用《老子》一章指出,韩的“‘一阴一阳’,并非又阴又阳,

6、而是既无阴,又无阳,这就是道。”(第315页)[2]朱先生在此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在强调“道”是无形无象的,所以“道”也一定没有阴象和阳象,有形有象的阴阳不可能是“道”,这种解释体现了韩注的意思。但是,我认为这只是道与阴阳之间关系的一个方面,韩康伯讲一阴一阳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在这里则没有被讲出来。那就是韩康伯强调道不能脱离阴阳而存在,道的功用的呈显是借助于阴阳的,即他所说的“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阴阳虽然也属于有形世界,但是,阴阳不是普通的有或者说一般的有,它们是有形世界的极限。只有穷尽阴阳的变化,才能显示出道的功用。  朱先生之所以作出韩康伯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无阴无阳之

7、谓道的判断,我想更多的是受到孔颖达的影响。孔颖达是把韩康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注解理解为“无阴无阳之谓道”的第一人。我们来看一下孔颖达对韩康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注解所作的疏。  一谓无也,无阴无阳,乃谓之道。一得为无者,无是虚无,虚无是大虚,不可分别,唯一而已,故以一为无也。若其有境,则彼此相形,有二有三不得为一。故在阴之时,而不见为阴之功;在阳之时,而不见为阳之力,自然而有阴阳,自然无所营为,此则道之谓也。故以言之为道,以数言之谓之一,以体言之谓之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