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教育哲学思想比较研究

先秦教育哲学思想比较研究

ID:22643000

大小:60.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30

先秦教育哲学思想比较研究_第1页
先秦教育哲学思想比较研究_第2页
先秦教育哲学思想比较研究_第3页
先秦教育哲学思想比较研究_第4页
先秦教育哲学思想比较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先秦教育哲学思想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先秦教育哲学思想比较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现实就是礼崩乐坏,社会动乱,战争频繁。为了使动荡的社会得以平息,诸子百家各提出了各自的策略,籍以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其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思想不断出现,形成不同思想派别,历史上主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等等。为了宣扬学说,扩大影响,诸子百家都非常重视教育工作。齐国的稷下学宫学者云集,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孔子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墨子的墨家学派也是信徒众多,蔚为壮观。教育思想是诸子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将先秦诸子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的教育哲学思想作一比较研究,试图

2、从这个角度还原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的原貌,以期对今天的教育有所启发。1.社会理想之比较:求安求稳的共同追求社会理想是先秦诸子政治学说的景高目标,政治学说的其它方方面面以及政治思想之外的其它诸如哲学、伦理、教育、经济等思想都必须为实现其社会理想服务,或者说其它各方面的理论观点都必须服从社会理想的要求。无论是孔子的国泰民“安”,孟子的人人皆“悦”,还是荀子的天下大“治”,他们的共同精神就是社会的安定。而墨子所追求的国家百姓“便(安)宁无忧”的社会理想,也正好表达了儒家社会理想所包含的内容。尽管孔、墨、孟、荀所设想的理想社会都各有其特色,因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是,社会的平安稳

3、定却是他们共同的基本要求。道家虽然也力求社会稳定,反对战乱,但他们设想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已把社会引向远古的原始状态,已经严重地偏离现实。老子的社会理想和儒墨的社会理想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老子主张清静无为,理论目标是彻底消除一切社会矛盾和利益纷争,从而使社会永远保持平安稳定的状态。为了从根本上消解利益纷争,彻底地实现社会稳定,老子不惜牺牲一切社会文明,因此,在实现手段上,他主张:上无为,下自化。只要在上的统治者“无为”,在下的老百姓自然能安分守己;下自化则天下定,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便能安如磐石、稳如泰山。法家的社会理想追求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长远的社会理想目标,

4、其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真正构成法家学说主体精神的是后者,他们的理想目标是“强”和“胜”。韩非设想的专制主义统一社会就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要求以自己的强大实力臣服万民和邻国,并得到四方臣民和属国宋为自己效劳。通过以上对儒、墨、道、法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理想追求上,儒墨类似,而与道、法相去甚远,这种区别成为他们各自教育哲学思想迥异的理论源头。2.义利观之比较:义与利主次先后不同义利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辨的重要论题,几千年来,历代思想家都对它进行了讨论。对于一个思想流派来说,如何认识“义”与“利”的关系,决定了他们在教育的目标、手段乃至思

5、想等诸多方面上的不同。儒家主张重义轻利。他们虽极力反对“汲汲于富贵”,但也不完全排斥个人利益;他们认为个人利益只是行义的必然结果。以功利为直接目的的人生追求是被儒家所鄙视的。儒家取利之道就是义。孔子提出“义出于利”,认为“君子义以为上”。孟子以“孽孽为善”还是“孳孽为利”作为区别善者和恶人的标准,继承了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孔孟并没有认为君子就不需要利,他们只是强调不能以求利作为人生理想或行为目的,利只是行义的必然结果。行义是否必然获利,要看社会是否合理。现实生活中,在义利分离的情况下,君子应舍利而取义。在孔孟的理想社会中,义利又是统一的,他们希望以德行之

6、高低去安置社会地位和官职以及相应的利禄,区分等级名分的礼就是这一精神的集中体现。在理想社会中,虽然有义者必有利,即所谓“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但“利”仍然不是君子追求的目的。墨家重利贵义。先秦诸子中,唯有墨子直接了当地大谈功利,以“兴天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墨家团体的一面鲜明旗帜,以“利”为其哲学纲领。墨子以利为社会伦理之基础,分辨义与不义的标准以行为之利人与不利人以为断,利于人就是义,不利于人就是不义。墨家以“求利”为其理论目的。但是,他们并非不择手段的唯利是图者。墨家所重之利是“天下百姓人民之利”。墨家求利总是以“兼爱”的道义原则为必要的前提条件。就此两者而言,墨家又

7、是赏义重义的道义论者。既重义又重利,两者似乎矛盾。但墨家以利释义、以义求利的思想又使两者达成统一。三利实为一利,即利于人。凡利于人者皆可给予“天德”、“仁义”等善名。就是说,利于人者谓之义,利人与义是一致或同一的。由于墨家以利释义,又以义制利(取利必须坚持“兼爱”原则),因此,墨家处理义利关系所表现的道德观具有综合性的双重。道家更是否定世俗名利,并视之为人生负累和害性之源。老子对世俗功利持极端的蔑视态度,主张弃俗利、求真利。他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认为罪恶、祸害、灾难都于“可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