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诊遵经》释疑

《望诊遵经》释疑

ID:22651074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30

《望诊遵经》释疑  _第1页
《望诊遵经》释疑  _第2页
《望诊遵经》释疑  _第3页
《望诊遵经》释疑  _第4页
《望诊遵经》释疑  _第5页
资源描述:

《《望诊遵经》释疑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望诊遵经》释疑【关键词】《望诊遵经》诠释《望诊遵经》,作者汪宏(清·字广庵)从《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其他前贤著作中搜集了有关望诊的材料,依遵经意,加以整理、分析、比较,组织成较为系统的中医望诊学专着。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叙述望诊的重要性及其掌握运用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结合周身部位、四时、五方、气质等因素,阐明气色与病症的关系;下卷列述体表各部位的望诊提纲,论述汗、血、便、溺、痰、月经等的变化情况在某些疾病的辨证论治中的特殊意义。本人在对此书认真研读中发现文中引经据典较多、寓意深奥难懂。根据程门雪和裘沛然等前辈的治

2、学经验,学习经典著作要专读白文,取原书条文的前后印证,还应结合临床实际来理解分析,方可避免断章取义。现就疑点、难点阐述一二,既供参考又可商榷。  1“王相休囚”释疑《望诊遵经·面貌分应脏腑》有如下描述:“刺热篇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此热病之脏部也。热病从所部而起者,至期而已,言至其气王之时日而愈也,推而论之,则热病之死生间甚,时日之王相休囚,皆可按法而究焉。”这段文字说的是面部色泽与脏腑病症相应的关系,疾病的转归与“王相休囚”密切相关,那么“王相休囚”是何含义?查阅相关中医资料,“王相休

3、囚”:王,通“旺”。五行休王理论在《内经》中已广泛应用。五行休王是王、相、休、囚、死的简称。古人认为脏腑精气和病情发展趋势,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旦暮昼夜皆与四时五行的“王相休囚死”等当令不当令相关。以当令五行最强,相令将扶而次强,休令为中,囚令次弱,死令最弱。如肝属木,其相冬三月,王春三月,休夏三月,囚季夏六月,死秋三月。其王日甲乙,王时平旦、日出,死日庚金,死时晡时、日入等。这正是《内经》中“天人合一”整体思维观的体现,认为人与周围的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人的健康和疾病,常常取决于外界环境条件,气象因素则是

4、对人类健康影响最重要的因素〔1〕。  2“时日干支,孤虚王相”释疑《望诊遵经·四时望法相参》主要描述的是“五色望诊”当“审四时之变”,如“秋肺金王,其色当白,若甚而浮清,是谓太过,病在外,微而沉浊,是谓不及,病在内。秋以泽为本,秋时色白,如以缟裹红曰平,白多泽少曰病,但白无泽如枯骨曰死。”之后又说“以生克言之,色生时者为虚邪,时生色者为实邪,色克时者为贼邪,时克色者为微邪,色时相应者为正邪,五色之见,可比例而推也。时日支干,孤虚王相,亦可按法而究焉”。可见“色”与“时”之间的生克关系反映了邪气的虚实、贼微等性质,那么“时日支干,孤虚王相”是什么意思?“时日支干”

5、:是古代最早的记日、记时法。干支记日法:古人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记日,依次组合成六十个单位(如甲子,乙丑等),每个单位代表一天,从“甲子”开始,依“甲子、乙丑……癸亥,”顺序推算,六十甲子,周而复始,60天一轮回。地支记时法:一昼夜分十二等分时辰,以配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始于子时,终于癸时,每个等分刚好是现在的2小时。“孤虚王相”:在干支记日法中,从甲子日到癸亥日共60天,分为6旬,每旬10天。每旬以第一天记名,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等6旬,每旬10日之中十二地支因与十天干相配都会有两个空缺,而称为日辰不全,亦称为六甲孤虚。如甲子旬无戌亥,则戌亥为孤,

6、对孤为虚,辰已与戌亥相对,故辰已日为虚,余甲仿此推算。汪宏在此用“时日支干,孤虚王相”说明是为何疾病病因、临床表现及转化与发病的时间密切相关,因为天时也有阴阳五行的变化与人的五种色泽(青、赤、黄、白、黑)十法(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相互联系,生克乘侮构成了疾病的纷繁复杂的变化。《内经》中“天人相应”理论包括人与自然事物的统一、人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和人与自然结构的统一。在此正体现了人与自然规律的统一。  3“青紫脉芤”释疑《望诊遵经·眼目气色条目》主要写的是目色的不同与相应的疾病。其中有一条“目黄青紫脉芤者,瘀血在胸中也。”甚是难以理解。本人分别查看了清·光

7、绪元年乙亥(公元1875)求志堂刻本、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版本、1997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中国医学大成》版本均为同样。从上下文来看,“面黄、目黄、溺黄、齿垢黄、爪甲上黄者,黄疸也。目黄白,目胞肿者,谷疸也。目淡黄色者,积聚也。”“妇人眉低眼皱,目色微黄,其脉阴搏阳别者,妊子也。”均为先描写症状,后为病因。胸中瘀血的病人怎么可能表现为芤脉呢?《中医诊断学》明确提出,“芤脉”,其脉象特征是: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临床意义:常见于大失血、伤阴之际〔2〕。显然匪夷所思。另外,“青紫”多见于血行不畅,可以与“瘀血”的病因相应。那么血行不畅、气血瘀阻在眼睛上如何表

8、现出来呢?只能表现在白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