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ID:22651378

大小:82.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30

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1页
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2页
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3页
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4页
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5页
资源描述:

《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作者简介:杨皓翔(1991.8-),男,仡佬族,籍贯:云南省大理市,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在读,学科:应用心理学,研究方向:人力资源。摘要: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行为,对于促进人际和谐,推动社会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具备和谐精神的人。个体亲社会行为发展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成功与否。当代中国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因此,关注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就是在关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词:亲社会行为;类型;测量;特征1.引言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心理学家(Har

2、tshorne,May&;Mailer,1929)就曾对儿童的分享、合作、捐赠等亲社会行为进行过初步研究。[1]直接唤起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兴趣的引发事件是美国纽约市区发生的一起一名男子攻击一名女子的凶杀案。案发期间,有38人听到或看到,但没有一个人去给予援助或报警。这一事件震惊了美国社会。由此引发了亲社会行为的一系列研究。近年来,心理学家们逐渐克服了旁观者干预的研究范式,除了对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外部情境因素进行详尽研究外,还考察了个体价值观、人格特征、态度等内部因素以及受助者的不同特征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作用,并围绕亲社会行为的动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迄今为止,对于

3、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虽然己经取得了一些共同的认识,但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或是研究结果尚不一致。本文归纳了一些经典的研究,望能给予对该领域有兴趣的研究者一些借鉴和参考。1.亲社会行为的概念1972年,Weisbegr在《社会积极形式考察》中,发明了“亲社会行为”一词来代表所有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2]但该定义被后来的学者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以下列举了一些学者研究的定义:(1)Arnoosn(2⑻4)认为只要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利他行为。(2)Taylor(2004)认为无论动机是什么,只要目的是帮助他人的行为就是亲社会行为。(3)周宗奎(1987)认为亲社会行为指个体帮助或

4、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趋向。[3](4)王蕾(1994)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那些受其所在社会接受或鼓励的行为,是个体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从而获得社会规范肯定的行为,它的动机更多地体现在有益于他人。[4](5)白利刚(1997)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的行为。[5](6)王美芳(1997认为)亲社会行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这是对亲社会行为最宽泛得定义),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捐献、谦让、安慰、同情等。[6]综上所述,研究者都强调亲社会行为是有益他人的行为。关于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区别,在分析整理以往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有的学者认

5、为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完全是一回事;有的学者则看到它们之间的差异。若仅从行为的结果来看,这两类行为都是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但是若对亲社会行为进行更深一层的研究,从助人者的目的和动机来看,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有不同的类型,有的是想得到回报或避免被伤害,有的则是无私的。而利他行为是出于自愿的亲社会行为,它并不企图获得任何的报酬或奖偿,它的目的是在于为他人谋利益,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利他者通过利他行为而感到骄傲、满足、自豪和愉快。所以,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比利他行为的概念更广,利他行为是最高层次的亲社会行为。1.亲社会行为的类型由于亲社会行为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研究者们习惯把亲社会行为划分

6、为分享、合作、助人、抚慰等多种类型(Rnoald,Jnanili,1985;Faver,Basretett,1994)。而根据不同的行为动机和后果,罗森汉等人认为,可以将亲社会行为分为两类,一种是自发的也就是说不要求回报的;另一种是常规性的,即在关信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想得到他人的回报。柯莱波斯(Kerbs,1994)等人则没有把亲社会行为做出清晰的划分。[7]寇或通过分析得出,亲社会行为至少有如下一些特征:高社会称许性、社会互动性、自利性、利他性和互惠性。根据对北京市部分学校的青少年进行的访谈和调研,她总结出青少年群体认同的亲社会行为大致有8类:调节行为;帮助行为;分享行为;利他行为;习俗

7、行为;包容行为;公正行为和控制行为。[8]1.亲社会行为的测量研究亲社会行为的传统方法主要有观察法、问卷法和实验室情境设计法。4.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在某些自然情境中观察某种特定的亲社会行为并对其发生频率等进行量化记录。对幼儿和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研究有时会采用这种方法。Zahn-Waxler通过对24个1〜2周岁的幼儿进行9个月的观察发现:当这些儿童看到别人正在经受痛苦时,平均有三分之一的18个月以及更大些的幼儿表现出亲社会行为;1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