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程颐世平》word版

《第五讲程颐世平》word版

ID:22706330

大小:64.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31

《第五讲程颐世平》word版_第1页
《第五讲程颐世平》word版_第2页
《第五讲程颐世平》word版_第3页
《第五讲程颐世平》word版_第4页
《第五讲程颐世平》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五讲程颐世平》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五讲程颐一、生平程颐,字正叔,号伊川。生于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7年)。程颐年幼时不大爱学,与其兄适成对比。二程的母亲侯氏,知书识理,对于二程早年的学问、修养乃至心性的养成都有很大影响。据说她很有先见之明,在两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在两个人的座位旁边写了两个条幅。给程明道写的是“进士及第”;而程颐的则是“处士”。果然程颐在嘉佑四年应考廷试不中后就再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仁宗皇佑二年(1050),程颐十八岁,即上疏仁宗,劝其以王道为心、以生灵为念,并希望宋仁宗能够召见他,让他“面呈所学”以黜异学。结果不了了之:“

2、书上,不报”。之后便游学于太学。在游太学时,胡瑗以“颜子所好何学”问诸生,程颐对以“学以至圣人之道”,作《颜子所好何学论》,胡瑗对其文“大惊异之”。当时非常有名的宰相吕公著识其才,让他的儿子吕希哲师事程颐。这个时候程颐才二十岁出头,还没有参加过进士考试。几年后应试不中后,程颐即放弃举业,专心道德文章。认为“做官夺人志”,很多次荫封做官的机会他都让给了族人。熙宁五年程颐随他的父亲回洛阳,程颢这时也罢归。从此二程开始在洛阳聚徒讲学。熙宁十年,张载病故,张载的弟子吕大临等进入二程门下求学。几年后也即元丰三年,程颐去关中讲学,二程之学就开始在关中产生巨

3、大影响。关学与洛学由此合流,并被洛学淹没。元丰八年(1085),程颢病逝。同年,神宗驾崩,哲宗即位,旧党重新获得起用。以司马光、吕公著之荐,诏为西京国子监教授,力辞。次年也即元祐元年,程颐“以布衣被召”,被举荐为崇政殿说书,为哲宗皇帝侍讲,欣然而从:“得以讲学侍人主,苟能治人主得尧舜禹文武之道,则天下富藏于商周之治,儒者逢十,孰过”,又闻哲宗于宫中沐浴而恐伤蝼蚁,叹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其实哲宗此时只是一个十岁刚出头的孩子。程颢生前曾说:“异日能尊严师道者,是二哥。若接引后学,随人才而成就之,则某不得让焉。”事实上也却是如此,程

4、颐即使对于皇帝,也不忘“尊严师道”,刚一上任,就上书请求增加上课时间,减少休假;并要求皇帝听课时,太皇太后也在后垂帘,时常监督,同时也可将自己的一些建议直接面陈当时垂帘听政的高太后。他还要求改变仁宗以来讲官站着讲课的规定,准许讲官坐讲。程颐为皇帝讲书的时候,也从来是都是板着面孔,一副十分庄严的态度。有一次皇帝依着栏杆折柳枝玩,他就毫不客气地教训皇帝:“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使得小皇帝很不高兴。程颐的这种态度尽管初衷不错,但其实并不策略,同时也招人嫉恨,当然也让皇帝不高兴。所以他前面提出的一些“庄严师道”的意见根本没人理睬,第二年就给换了差使

5、,被外放到洛阳,“差管勾西京国子监”。元祐五年(1090),为父程珦丧去官。元祐七年,丧服除,召为西京国子监,辞。改授管勾崇福宫,以疾辞。单从效果看,在短暂的“为帝王师”一年多的时间里,程颐的教育其实并不成功。哲宗真正掌理朝政以后,尽斥旧党,重新起用新党,这也可以充分看出程颐的教育是不成功的。程颐为人过于严毅庄重,有时显得拒人千里之外,这和程颢“一团和气”截然有别。有一次,他们随侍父亲宿僧寺,颢行右,颐行左,随从都跟程颢走右边,只程颐一人在左边。程颐也自知其姿性,他说:这是某不及家兄处。颢和易,颐严重,故人乐近颢,远避颐。程门弟子当时就有评价说

6、,大程饶有风趣,而小程则“直是谨严”。从后世传下的典故中也能见得二程的区别。朱光庭见程颢“如沐春风”,而游酢、杨时见程颐则是“程门立雪”。有个很有身份的人请程颐品茶观画,他很反感地拒绝了,并说:“吾平生不啜茶,亦不识画。”从这也能看出程颐性格中偏执、不近人情的一面。有人引用杜甫诗句,程颐当即说:“如此闲言语,道它作甚?”程颐似乎是不作诗的。有一次,二程的老前辈韩维,约他们到颖昌做客,暇日游西湖。韩维叫诸子随侍,有人言貌稍不庄敬,程颐即回头厉声训斥:汝辈从长者行,敢这样笑语!韩家孝谨家风何在!当时二程在洛阳讲学时,“旧党”圈子里关于二程流行这样的

7、说法,程颢和司马光语,“直是道得来”。而程颐和司马光,往往讲了一天话,无一句相合。程颐的性格决定了他很难与人很好的沟通,同时过于讲求原则,不善变通,显得迂直而苛刻,也因此容易得罪人。为官不足五年,期间不仅与王安石“新党”势同水火,即使与同属“旧党”的苏东坡,也很合不来,后来甚至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早在元祐元年的时候,苏轼在一个奏折里就跟皇帝讲:“臣素疾程颐之奸,未尝假以辞色”。在朱熹的伊川年谱里,还保留着当时许多琐事。其一云:明堂降赦,臣僚称贺讫,两省官即往奠司马光。颐言曰:“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岂可贺赦才了却往吊丧?”坐客有难之者,曰:“子于是

8、日哭则不歌,即不言歌则不哭。今已贺赦了,却往吊丧,于礼无害。”苏轼遂以鄙语戏程颐,众皆大笑。结怨之端自此始。又一则云:国忌行香,伊川令供素馔。子瞻诘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