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

ID:22724031

大小:148.19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0-31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_第1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_第2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_第3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_第4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屮国古代文论选读》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必修课程之一,其内容除“绪论”外,根裾时代先后分先秦文艺思想、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唐宋金元文论、明清近代文论五部分,其屮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为重点,唐宋金元文论、明清近代文论为次重点,绪论和先秦文艺思想为一般章。《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为大学中文专业本科阶段的理论课程之一,与《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等构成互渗互补又互相推进的知识系统。本课程的设置,将使学生在以往学过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

2、了解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简要历史、发展概况,读懂古代文学理论原著,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文论家、代表性文论著作、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想,能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进行阅读、分析,理解其理论内涵,掌握其主要观点,评价其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艺理论素养以及阅读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水平。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一)学习H的与要求理解中国古代文论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同步关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农业性、宗法性对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范畴的特点;理解中国古代文论偏重抒情言志的文学观念;了解中国古代文

3、论的表现形态。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二)课程A容及考核要求识记:1.儒、道两大思想传统,均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产生重大影响。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2.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3.欧阳修《六一诗话》为S早的诗话;唐圭璋《词话丛编》是重要的词学文献;4.S早用评点法进行文学批评的是南宋末年刘辰翁;金圣叹把评点批评推向高峰毛宗岗《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金瓶梅》评点、脂砚斋《红楼梦》评点是S重要的小说评点

4、。简单应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及其形成原因。综合应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1、先秦文艺思想(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丫解先秦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影响;了解先秦文论的中心内容及各家各派的基本文学观点;重点掌握分别以孔子、庄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家的基本文学思想及其联系与区别。(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笫一节概述识记:1.“文学”一词,最早约见于《论语•先进》,为孔门卩q教之一,泛指文章与学术;2.先秦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围绕着对礼乐制度的评价而展开;3.先秦政治、外交活动屮往往通过诵《诗》表明自己的身份、志向和意图,这叫“

5、赋诗言志”;4.《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此即“采诗观风”说;5.先秦诗、乐、舞三位一体,艺术各部门理论相通。第二节《尚书•尧典》识记.•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祌人以和”;2.“诗言志”最早对诗歌本质作出理论概括,被朱自清称为中国古典诗论的“开山纲领”。领会:诗言志第三节《论语》识记: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有徳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徳;5.不学《诗》,无以言;6.

6、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领会:1、兴观群怨;2、文质彬彬;3、尽善尽美;4、辞达;5、思无邪。简单应用:孔子论述文艺的社会功能。综合应用:孔子论述文艺闪容与形式的关系。第四节墨子领会:1.非乐;2.三表法。第五节老子识记:1.《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第一部经典著作;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4.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第六节庄子识记:1.庄子否定礼乐,崇尚自然,追求个体精祌自由,是老子之后的先秦道家代表人物;2.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

7、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领会:1.解衣般礴;2.心斋、坐忘;3.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第七节孟子领会:1.知言、养气;2.以意逆志;3.知人论世。第八节荀子识记: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领会:从《荀子》关于“言”的看法理解其文学思想。简单应用:《荀子•乐论》所体现的文艺思想。第二章两汉文论(一)学习0的与要求了解两汉文论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影响;了解两汉文论的主要内容及各文论家的基本文学观点;重点掌握《毛诗序》所体现的汉儒文学思想及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二)课程内容

8、及考核要求第一节概述识记:1.汉人开始区分“文”与“学”,把讲究词章的作品称“文章”,把学术著作称“文学”;2.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3.《毛诗序》是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提出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2.两汉文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