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讼、信访与新中国法律传统 ——法律转型时期的缠

缠讼、信访与新中国法律传统 ——法律转型时期的缠

ID:22741502

大小:6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31

缠讼、信访与新中国法律传统 ——法律转型时期的缠_第1页
缠讼、信访与新中国法律传统 ——法律转型时期的缠_第2页
缠讼、信访与新中国法律传统 ——法律转型时期的缠_第3页
缠讼、信访与新中国法律传统 ——法律转型时期的缠_第4页
缠讼、信访与新中国法律传统 ——法律转型时期的缠_第5页
资源描述:

《缠讼、信访与新中国法律传统 ——法律转型时期的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缠讼、信访与新中国法律传统——法律转型时期的缠新[16]最高人民检察院二○○三年七月十一日向省级检察院印发了《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实施办法(试行)》,要求在整个检察系统内实行首办责任制。对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控告、申诉,控告申诉检察部门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分送有关部门办理,要求首办责任部门指定首办责任人,负责办理案件。[17]《崇文院检察长亲自解决"两户"息诉问题》,(2003年8月11日访问)。[18]参见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韩杼滨1999年3月10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人民日报》3月21日。[19]如武汉市

2、中级人民法院制定了《院长接待日制度》;天门市法院制定了《领导接待制度》和《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见《天门市人民法院制度汇编》,2001年9月编印)。[20]如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缠讼长达8年的案件,经复查,原判正确,但考虑到“如果简单地驳回申诉,可能使本案的矛盾更加激化,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下大气力展开调解,经耐心细致地思想疏导工作,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了调解协议,并当场履行完毕”。参见郭靖、王卫平:《院长亲自出马八载诉案“拿下”》,(2003年8月11日访问)[25]卢军:《哈道里法院推行诉讼风险告知制度》,载《黑龙江日报》2002年12月4日。[

3、26]《让确有冤情者及时申冤让无理缠讼者停止纠缠深圳法院将改革申诉和再审制度》,载《深圳特区报》2002年10月10日。[27]在调查访问中,湖北省高院的一位法官分析缠讼的原因说:“由于我国正处在世纪之初,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关系的变化,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矛盾的交织,起诉到法院的案件大幅度上升。人民法院的立案信访工作和整个审判工作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到人民法院上访和缠讼的人数日益增多。……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当事人的文化程度、法律知识及目前的生活处境等诸多原因。”笔者认为这官样的话语

4、具有很大代表性,它揭示了诸多原因,但惟独没有涉及制度和法律传统上的问题。[28]这是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专职信访机构,参见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页25。[29]刁杰成,前注28引书,页85以下。只要作简单的对比就可以发现,当今司法机关遇到缠讼问题时还在运用这些方法。[30]强世功:《法制与治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页101以下。[31]转引自刘絮、聂玉春主编:《信访工作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页26。[3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页72以下。[33]如《人民日报》1953年1月1

5、9日发表的《认真处理人民群众来信大胆揭发官僚主义罪恶》,1月23日发表的《压制批评的人是党的死敌》,11月2日发表的《把处理人民来信工作向前推进一步》等。[34]《人民日报》1957年11月25日。[35]强世功,前注30书,页48。[36]我在福柯意义上使用“出现”一词,它指事物在诸多力量构成状态中兴起,参见福柯,前注6文,页288。[37]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2001年版,页368。[38]福柯,前注6引文,页288—289。[39]刁杰成,前注28引书,页63。[40]信访者给首都带来治安问题,这是新中国特有的,也许是因为现代的交通设施使

6、得人们大规模涌向首都更加便利,成本更低了。[41]见1980年8月22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维护信访工作秩序的几项规定》第三条。[42]如国务院1980年8月22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维护信访工作秩序的几项规定》第三条,最高人民法院1980年6月20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信访处接待来访工作细则》,1986年12月10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发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工作细则试行》第十二条,199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信访条例》第二十二条等。[43]转引自海帆:《国家对进京上访现象的治理》,sub(2003年8月11日访问)[44]在“孙志刚事件”的推动下,自2003年

7、8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取代了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除了流乞收容遣送制度(信访收容并没有废除,最近有人对此进行质疑,参见《两公民质疑“信访收容”》,载《南方周末》2003年10月9日)。这当然是个历史性的进步,但给在重要日期保证“首都形象”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困难。[45]实际上,并非每个信访者所针对的官员都是罪恶的腐败者,或许由于他们在一个容易产生矛盾的官僚体制下工作。[46]转引自应星,前注37引书,页371。[47]据《京华日报》2003年9月19日报道,安徽一农民9月15日因

8、拆迁问题在天安门金水桥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