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的本质特征

关于文学的本质特征

ID:22752649

大小:47.51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8-10-31

关于文学的本质特征_第1页
关于文学的本质特征_第2页
关于文学的本质特征_第3页
关于文学的本质特征_第4页
关于文学的本质特征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文学的本质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什么是文学?或者说文学的特质是什么?在比较中来认识:1、与绘画用色彩、线条,音乐用声音和节奏,舞蹈用形体动作和表情,雕塑用物质材料和形状不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高尔基说:“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见《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332页。又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高尔基:《论散文》,见《论文学》(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387页。35一、什么是文学?或

2、者说文学的特质是什么?在比较中来认识:1、与绘画用色彩、线条,音乐用声音和节奏,舞蹈用形体动作和表情,雕塑用物质材料和形状不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高尔基说:“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见《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332页。又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高尔基:《论散文》,见《论文学》(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387页。35《文心雕龙·原道》篇:“心生而言立,

3、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心雕龙·神思》篇:“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其表征的艺术特征如下:(1)、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与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造型艺术和影视艺术相比,其形象是间接的;与音乐相比,其形象又是直接可感的。(2)、表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的统一。以语言为中介,可以再现和表现外宇宙和人的内宇宙的所有内容。黑格尔说:“35语言的艺术在内容上和在表现形式上比起其他艺术都远较广阔,每一种内容,一切精神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内在的和外在的情况都可以纳入诗(泛指文学),由诗加以形象化。”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商务

4、印书馆,1981年,第10-11页。可以说,所有物质的与精神的,动态的与静止的,有形的与无形的,内在的与外在的,文学描绘的内容无比广阔而丰富。这一点其他艺术形态却不能胜任,譬如雕塑和绘画只能表现瞬间的现象。不仅如此,文学能将笔触深入人的内心和思想深处,其揭示的人类思想的深刻性和表现的情感的细腻性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远远不能及的,尤其是当下的视觉艺术在这一点上欠缺35。(3)、表意的确定性和模糊性,具体性和概括性的统一。与音乐相比,其表意是相当明确的,但与影视艺术相比,却又是相当不确定的,模糊的。因为语言都需要经过读者的二度创造,在头脑中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才能鉴赏,所

5、以读者的前理解、艺术素养、各个阅历,人生体验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的理解与阐释,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对于视觉艺术而言,艺术形象却很直观,林黛玉就是电视剧中的那个,李逵就是电视剧中的那个李逵。语言可以无比精细地刻画任何事物,也可以无比粗略地概括一切现象,如何表现,任由作家运用语言去实现,不受雕塑中的物质材料的限制,也不依赖演员的表演水平如何,所谓“密则无际,疏则千里”。(4)含蓄性和直白性的统一。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工于诗者能之。”(唐)刘禹锡:《刘禹锡集》卷十九《董氏武陵集纪》,中华书局,1990年,第2

6、37页。清代方玉润也说:“诗辞与文辞迥异:文辞多明白显易,故即辞可以得志。诗辞多隐约微婉,不肯明言,或寄托以寓意,或甚言而惊人,皆非其志之所在。”(清)方玉润著、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卷首《诗旨》,中华书局,1986年,第44-45页。清人吴乔在回答诗与文的区别时,也将含蓄委婉作为诗歌语言的标志:“35问曰:诗、文之界如何?答曰:意岂有二?意同而所以用之者不同,是以诗、文体制有异耳。文之词达,诗之词婉。书以道政事,故宜词达;诗以道性情,故宜词婉。”(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一,见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79页。虽然论者认为诗

7、与文只是意同而词不同,但对于受众来说,直达之词易于穷尽,难于感发,而婉约之词则能刺激读者的能动性,使之在反复品味中发掘出比诗人意图更多的意义。这正如李东阳在其《麓堂诗话》中所言:“35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唯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明)李东阳:《麓堂诗话》,见(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下),中华书局,1983年,第1374-1375页。明人郑善夫说:“诗之妙处,正在不必说到尽,不必写到真,而其欲说欲写者,自宛然可想,虽可想,而又不可道,斯得风人之义。”(明)焦竑撰、李剑雄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