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袁宏传》阅读答案翻译

《晋书·袁宏传》阅读答案翻译

ID:22836574

大小:5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31

《晋书·袁宏传》阅读答案翻译_第1页
《晋书·袁宏传》阅读答案翻译_第2页
《晋书·袁宏传》阅读答案翻译_第3页
《晋书·袁宏传》阅读答案翻译_第4页
《晋书·袁宏传》阅读答案翻译_第5页
资源描述:

《《晋书·袁宏传》阅读答案翻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晋书·袁宏传》阅读答案翻译《晋书·袁宏传》阅读答案翻译袁宏字彦伯,父勖,临汝令.宏有逸才,文章绝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晋书·袁宏传》阅读答案翻译袁宏字彦伯,父勖,临汝令。宏有逸才,文章绝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听久之,遣问焉。答云:“是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即迎升舟,与之谭论,申旦不寐,自此名誉日茂。尚为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引宏参其军事。累迁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温重其文笔,专综书记。宏后为《东征

2、赋》,赋末列称过江诸名德,而独不载桓彝。时伏滔先在温府,又与宏善,苦谏之。宏笑而不答。温知之甚忿,而惮宏一时文宗,不欲令人显问。后游青山饮归,命宏同载,众为之惧。行数里,问宏云:“闻君作《东征赋》,多称先贤,何故不及家君?”宏答曰:“尊公称谓非下官敢专,既未遑启,不敢显之耳。”温疑不实,乃曰:“君欲为何辞?”宏即答云:“风鉴散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宣城之节,信义为允也。”温泫然而止。宏赋又不及陶侃,侃子胡奴尝于曲室抽刃问宏曰:“家君勋迹如此,君赋云何相忽?”宏窘急,答曰:“我已盛述尊公,何乃

3、言无?”因曰:“....。。功以济时,职思静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胡奴乃止。宏性强正亮直,虽被温礼遇,至于辩论,每不阿屈,故荣任不至。与伏滔同在温府,府中呼为“袁伏”。宏心耻之,每叹曰:“公之厚恩未优国士,而与滔比肩,何辱之甚。”谢安常赏其机对辩速。后安为扬州刺史,宏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道与冶亭。时贤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取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时人叹其率而能要焉。尝从桓温北征,作《北征赋》,皆其文之高者。撰《后汉纪》三十卷及《竹

4、林名士传》三卷、诗赋诔表等杂文凡三百首,传于世。(取材于《晋书·袁宏传》)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率尓与左右微服泛江率尔:率性、洒脱地B.引宏参其军事引:指引C.君赋云何相忽相:代指“家君”D.时人叹其率而能要焉要:抓住要领9.下列对文中句子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声既清会,辞又藻拔解释:声音既清越有节奏,词句又极富文采B.既未遑启,不敢显之耳解释:既然没来得及向您禀告,也就不敢把他的名字写出来了C.时贤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解释:当时贤士们都会集在此,谢安想

5、用士卒胁迫的办法考验他D.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解释:就应当宣扬仁德之风,抚慰那里的黎民百姓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袁宏吟诵表现他个人志趣抱负的咏史诗时,被微服出游的谢尚听到而得到赏识,从此声明日渐显扬。B.袁宏因不听伏滔的劝谏而与他产生矛盾,辩论时又从不曲意奉承桓温,因此始终得不到荣升。C.袁宏不愧为一时文宗,他才华出众,著述颇丰,所著的《东征赋》《北征赋》在当时很有影响。D.这篇史传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即使是次要人物,虽着墨不多也塑造得生动可感、各具特色。11、文中

6、桓温和胡奴提到的“家君”与“家君作宰,路出名区”中的“家君”意思相同,它是古代的一种称谓,是说话人在外人面前提及______时的尊称。(1分)12、为什么袁宏能让桓温由“甚忿”转变为“泫然而止”?请概括回答。(4分)1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王)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幼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取材于苏轼《#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gkst

7、k.end#论书》)《晋书·袁宏传》阅读答案翻译8.B9.C10.B(每小题3分)11.自己的父亲(1分)12.答案要点:①平息愤怒:没有请示,不敢擅自提及桓彝,示谦敬之意;②消除怀疑:回答非常迅速,让人感到不是临时应变之辞;③触发情感:高度赞扬桓彝的功德,评价中肯,触发桓温怀念追思之情。(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32分。13.(王)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

8、不可取者/独以其幼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共5分,每答对2处得1分。答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参考译文:王献之小时候学习书法,父亲王羲之从他后面拽取毛笔而未能夺掉,便知献之长大后必然能在书法方面名显于世。我认为善书者不在于执笔牢与不牢,信手写来而不失笔法,这才是懂得用笔的奥妙。然而王羲之看重献之的原因,在于他执笔稳重,精力集中,专注于笔。否则,天下有力气的人个个都成书法家了。袁宏字彦伯,父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