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13.2画轴对称图形教案

成13.2画轴对称图形教案

ID:22870529

大小:11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1

成13.2画轴对称图形教案_第1页
成13.2画轴对称图形教案_第2页
成13.2画轴对称图形教案_第3页
成13.2画轴对称图形教案_第4页
成13.2画轴对称图形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成13.2画轴对称图形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3.2画轴对称图形——授课人:史春荣授课年级:八年级一、教学内容分析《画轴对称图形》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2013版)第十三章《轴对称》第二单元。前面一节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它们都是讲一个图形或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一个静止的状态,作轴对称图形是由一个图形得到与它轴对称的图形的过程,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在已知两个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的一个的情况下,能画出另一个图形。二、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但在此之前都属于静态的过程,而画轴对称图形属于动态的过程,在上课

2、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多动手操作从而认识到这点。在学生学完本节课内容之后,心里难免会有一种复杂的轴对称图形又是如何得来的状态,教师可在课堂上演示轴对称图形变换,消除学生疑惑,让学生认识到轴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难点: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点或图形的轴对称变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作轴对称图形感受对称美,懂得生活中的美可以用数学去分析解释。五、教学过程设计1、创

3、设情境,引出课题第5页利用多媒体展示许许多多漂亮的轴对称图形,询问学生知道这些图形是怎么得来的,进而引出已知一个三角形及其对称轴,画出另一个三角形的问题。提问:这些漂亮的图形的怎么得来的吗?已知△ABC和直线l,如何作出与△ABC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题目: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作出与△ABC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BACl[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的美。2、自主学习,尝试探究根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一步一步画出轴对称图形。“画点”: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A,如何画出点A关于l的对称点A′?作法:过点A作直线l的

4、垂线,垂足为点O,在垂线l上截取OA′=OA,点A′就是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画线段”:如何画线段AB关于直线l的对称线段A’B’?第5页作法:1、过点A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O,在垂线上截OA’=OA,点A’就是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2、类似地,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3、连接A’B’。∴线段A’B’即为所求。“画图形”: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作出与△ABC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作法:1、过点A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O,在垂线上截取OA’=OA,点A’就是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2、类似地,分别作出点B、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C’;3、连接A’B’、

5、B’C’、C’A’。∴△A’B’C’即为所求。[设计意图]: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画图能力。由“画点”到“画线段”,再到“画图形”,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画法。练习: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作出与△ABC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作法:1、分别作出点B、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C’;2、连接AB’、B’C’、C’A。∴△AB’C’即为所求。3、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作图步骤:a、找特征点(一般是折点)b、作垂线第5页c、截取等长d、依次连线4、巩固延伸,答疑解惑练习1、如图,把下列图形补成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练习2.下面是四位同学作△ABC关于直线MN的轴对称

6、图形,其中正确的是(  )练习3.如图,△AOD关于直线l进行轴对称变换后得到△BOC,则以下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1=∠2B.∠3=∠4C.l垂直平分AB,且l垂直平分CDD.AC与BD互相平分第5页[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要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5、小结反思,整合强化归纳:几何图形都可以看成由点组成,对于某些图形,只要画出图形中的一些特殊点(如线段的端点),连接这些对称点,就可以得到图形的对称图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多方面进行反思总结,刷新单一的知识小结作法;养育学生反思总结习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元认知水平。6、课后作业必做

7、题:课本第71页2、3、4。[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巩固提高。第5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