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与“知音”故事:流变及意蕴

“知音”与“知音”故事:流变及意蕴

ID:22870599

大小:64.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01

“知音”与“知音”故事:流变及意蕴_第1页
“知音”与“知音”故事:流变及意蕴_第2页
“知音”与“知音”故事:流变及意蕴_第3页
“知音”与“知音”故事:流变及意蕴_第4页
“知音”与“知音”故事:流变及意蕴_第5页
资源描述:

《“知音”与“知音”故事:流变及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知音”与“知音”故事:流变及意蕴“知音”概念与伯牙子期的故事最初是分别产生、独立发展的,二者的结合最迟不过汉代。伯牙子期故事的流变使“知音”一词的内涵经过了几次转移与扩充,使其在精通音律的本义之上同时具有了文学批评、政治知遇、朋友之义等多重引申义,而每一层含义的产生都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意蕴。“知音”不只是一个阐释学的概念,它经过了创作发生论与阐释学平衡的话语语境向阐释学语境的发展过程,也经过了从文艺学领域向政治、伦理学领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事件。关键词:知音阐释知遇认同“知音”与“知音”故事:流变及意蕴董娟?(暨南大学文学院广州510632)【摘要】“知音”概念

2、与伯牙子期的故事最初是分别产生、独立发展的,二者的结合最迟不过汉代。伯牙子期故事的流变使“知音”一词的内涵经过了几次转移与扩充,使其在精通音律的本义之上同时具有了文学批评、政治知遇、朋友之义等多重引申义,而每一层含义的产生都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意蕴。“知音”不只是一个阐释学的概念,它经过了创作发生论与阐释学平衡的话语语境向阐释学语境的发展过程,也经过了从文艺学领域向政治、伦理学领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事件。【关键词】知音阐释知遇认同  词语,当其作为概念被普遍称谓时,其本身所包含的丰富事实经常会被忽视。我们应该把词语当作事件来阅读,分析它的开端、发展以及敞开的结局,惟

3、有如此才能把握词语内涵的动态与动态的内涵。比如,“知音”,该词语在古代典籍中的含义包括精通音律、知遇、友情等,那么这些含义是如何形成的?其中又包含了怎样的文化意蕴?这正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知音”语义的发展与“高山流水”知音故事的演变具有密切关系,故而本文将从“知音”故事的分析入手探析“知音”概念的发展。一、创作发生论与阐释学的统一  传统意义上,多谓“知音”典出《列子·汤问》之伯牙与子期的故事,然而在先秦时期“知音”概念与“高山流水”故事却是分别产生、独立发展的。汉代高诱注《淮南鸿烈》提到“观世无有知音若子期者”,将“知音”一词与伯牙子期联系在一起,这提醒我们,“

4、知音”与“高山流水”故事的合流最迟不过汉代。这种合流的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二者存在内在旨归上的一致性。  “知音”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乐记》: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1](P455)通过这段文字,“知音”具有了它的最初含义“精通音律”,而这一含义的成立是建立在发生与阐释两方面的基础之上的。音,生于人心,乃艺术发生论;通过审声,可以知音,达以知政,乃阐释论。因此

5、,“知音”是艺术发生与艺术阐释的统一。这一统一过程同样体现在“高山流水”的故事中。  “高山流水”最早记载于《列子·汤问》: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2](P128)“高山流水”故事首先提示给我们的即是艺术发生理论。开篇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伯牙是如何鼓琴的呢?他

6、志在登高山,就有了高山之曲;志在流水,便有了流水之音,即音的形成是创情感的自然生发,即《乐记》中所说的“音,生于人心”,这乃是一种表现理论。故事接着给出了“伯牙游于泰山之阴”的情节,暴雨濡湿了伯牙的心情,伯牙之悲便有了暴雨的情态,于是霖雨之操、崩山之音为之出。感于外而动于内,此为兴也。《礼记·乐记》记载音乐的形成正是起于感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1](P453)应物斯感,内在情志外发而形于声、形于言,伯牙鼓琴正体现了艺术发生论中感兴、表现的过程。但学者

7、并不满足于感兴、表现的理论诠释,而试图为伯牙鼓琴寻找形而上的支持。  从《琴操》、《乐府解题》到《太平御览》、《琴史》,历代学者为伯牙学琴终至天下妙手提供了一个颇具道家意味的解释:伯牙鼓琴在于“移情”之功。此四处所记载伯牙学琴的故事,大同小异,这里仅举《琴史》为例。  伯牙,古之善琴者也。见称于春秋之后,杂见于诸家之书。尝学鼓琴于成连先生,三年而成,神妙寂寞之情未能得也。成连曰:“吾虽传曲,未能移人之情。吾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与子共事之乎。”乃共至东海,上蓬莱山,留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寂寞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