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小说与“新写实-小说叙事姿态的比

米兰·昆德拉小说与“新写实-小说叙事姿态的比

ID:22875359

大小:5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01

米兰·昆德拉小说与“新写实-小说叙事姿态的比_第1页
米兰·昆德拉小说与“新写实-小说叙事姿态的比_第2页
米兰·昆德拉小说与“新写实-小说叙事姿态的比_第3页
米兰·昆德拉小说与“新写实-小说叙事姿态的比_第4页
米兰·昆德拉小说与“新写实-小说叙事姿态的比_第5页
资源描述:

《米兰·昆德拉小说与“新写实-小说叙事姿态的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米兰·昆德拉小说与“新写实"小说叙事姿态的比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新写实”叙事姿态叙事态度叙事气度叙事姿势  论文摘要:米兰·昆德拉与中国“新写实”都借小说通过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来“破译自我”,完成对今天人类生存状况的审视与批判,这使得二者在叙事姿态上明显地呈现出趋同的一面,但更为主要或根本的还是异趋,正是这种异趋,导致了二者小说文本意蕴的不同与不等。叙事姿态,指涉的是叙述主体层面的概念,即叙述主体以什么样的姿势、态度与气度来面对他的叙述对象,并将其结构为文本的形式。对于米兰·昆德拉与中国“新写实”作家来说,由于他们都是以小说文本参与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并以

2、此达到“破译自我”,完成对今天人类生存状况的审视与批判这一创作目的。所以,二者在叙事态度上有其相似之处,而在叙述气度与叙述姿势上却明显地表现出了异趋。正是这种异趋,导致了二者小说文本意蕴的不同与不等。  1.叙事态度  叙事态度是指叙述主体在对待文本中涉及的、情感、思想等方面问题时所持的看法和采取的叙事行为。昆德拉说,“小说是道德判断被延期的领域”,“迫不及待地,不断地对所有人进行道德判断,从小说智慧的角度看,是最可恨的傻,是最害人的恶”。“创作想象的田园,将道德判断在其间中止,……想象的人物才能充分发展,也就是不是根据预先存在的真理而设计的人,不把人作为善与恶的范例,或

3、作为互相对抗的客观规律的代表,而是作为自主的,建立在自己的道德之上的人”【1J6。同时他还劝诫小说不要过多地张扬自己的思想,“小说家甚至不是他自己思想的发言人”,“比自己作品更聪明的小说家应该改换职业”1J3。由此可见,“中止道德判断”,“不过多的张扬自己的思想”,让人物自己去展示,故事自我上演就是米兰·昆德拉面对文本涉及的道德、情感、思想等方面问题时所持的叙事态度,即“以最为有限的叙述者介入”。  刘震云说:“新写实真正体现写实,它不要人们干什么,而是给读者以感受。作家代表了时代的自我表达能力,作家就是要写生活中人们说不清的东西,作家的思想反映在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上。”【

4、3J‘‘不要指导人们干什么”,“不做先哲”就是昆德拉所说的“不过多的张扬自己的思想”,即“以最为有限的叙述者介入”。就是在文本创作时,对文本叙述故事和人物不做任何的先在的解释与干预,而是让叙述对象更为自在地显示,有意地收敛自己的权力,尽量保持中立而不把自己的主观情感随意在作品中流露,最大限度地降低小说家的叙述声音,“中止道德判断”,使“故事”自我上演,实现小说的独特性、客观性。作家的思想感情都蕴涵“在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上”,读者通过对文本中的人物或场景直接感受,获取意义的理解。这样,米兰·昆德拉与中国“新写实”的作家,在对待文本涉及的道德、情感、思想等方面的问题时所持的叙事

5、态度就极为相似。  霍达谢维奇说,手段的研究“不仅仅在于理解他的3ce~-Y-段,而且还在于理解他的个性和本质”。“手段的研究就是关于艺术家世界观的研究”【4l。这就是说,作家以何种叙事态度面对他的叙事对象,以何种叙事手段与策略将其结构为文本形式是与作家的艺术个性和世界观紧密相连。米兰·昆德拉与中国“新写实”的作家,在对待文本涉及的道德、情感、思想等方面的问题时,所持的叙事态度之所以有其相似的一面,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都有一个现象学的世界本体论的设想。  在昆德拉看来,小说要发现“存在的可能性”,达到“破译自我”的目的,就必须先具备一种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确定理念

6、,即具备一个关于世界本体论的设想,它是小说家在小说中勘探存在可能性首先必备的姿态。而在昆德拉看来卡夫卡式的世界——庞大的机构、办公室不仅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之一,而且就是世界本质L2J45,这又清楚表明昆德拉的关于世界本体论的设想是现象学范畴的世界本体论。[1]  新写实的代表作家池莉在《的意义》一文中说:“世界的潮流已经是深入浅出。我们在这里搞的是浅人深出。我们不屑我们身边无所不在的生活,我们挺胸腆肚绷着脸做出只关注人类问题的深刻状……”如何理解这“深入浅出”和“浅人深出”?“浅”是指事物的表层现象,“深”是指事物的本质。“浅人深出”是指由现象到本质,亦即本质的获得需通

7、过对大量的现象的观察、归纳、抽绎,即我们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深入浅出”则不同。在这里,本质的获得不再需要对现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比较、概括,只需要对现象进行描绘就可以了,因为现象是本质的直观。正如胡塞尔所说,“现象无需解释,无须在论证中构成这样那样的方式”,“在掌握具体现象的行为当中,凭直观了解的东西是普遍性的”。“换言之,为了发展一种‘普遍’的理论,他们不一定必须超出直接感觉的安全范围:现象本身就具有这样一种理论”_5J。这样,池莉所追求的“深入浅出”的叙事态度就与昆德拉的关于“世界是什么”的本体论的设想有其一致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