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歌和后现代主义的分析

明代诗歌和后现代主义的分析

ID:22896101

大小:54.5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1

明代诗歌和后现代主义的分析_第1页
明代诗歌和后现代主义的分析_第2页
明代诗歌和后现代主义的分析_第3页
明代诗歌和后现代主义的分析_第4页
明代诗歌和后现代主义的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代诗歌和后现代主义的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明末民歌和后现代主义的浅探西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其对旧秩序的颠覆、消解和批判而引人注目;而直出肺腑、率性大胆的明代,主要是明末民歌,对传统诗文创作乃至整个社会伦理观念也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在后现代语境中考察和审视明代民歌这一内在特质,有助于我们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重新认识明代民歌和与之有着紧密联系的文艺革新思潮的价值。万历以后,王纲解纽,异端横行,明代社会呈现出亘古未有的景观,民歌作为这个景观的组成部分与有生力量,在推动文艺革新思潮的发展壮大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以西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其后影响波及全球的后现代理论来梳理和审视明代(主要是指晚明)民歌及其依托的社会背

2、景,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这一思潮涉及艺术、文学、语言、历史、政治、伦理、哲学等观念形态的诸多领域习。利奥塔在其著名的《后现代状况》中,将“后现代主义”定义为对“元叙事的不信任”,这里的“元叙事”,乃指与古典主义密切关联的“永恒真理”和“人类解放”的故事及其表现方式。。也就是说,对传统的怀疑、反拨与消解,是后现代主义最基本的特征。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怀疑、反拨和消解呢?作为存在的反映,这一思潮固然离不开其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如学者们经常提及的资本主义从自由到垄断的发展和社会基本结构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中中产阶级力量的形成和壮大

3、,等等,但是人们还注意到,思想史本身也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也就是说,某一阶段的思想史事实上是主客体、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色彩斑驳的集合体。换言之,怀疑、反拨与消解,是多种因素交相作用的结果.为着讨论的方便,还是先来认识一下后现代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较长时期内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在使得社会文明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同时,也在社会群体中催生了明显的惰性心理。这种惰性心理虽然可以看作是承平盛世的象征,但是也可以视为是在为下一轮变革积聚能量。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休养生息若干年的西人开始亲眼目睹新形势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渐渐抬头,然而这些矛盾只属于体制内性质,并且似乎可以

4、说,是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期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会对整个社会结构构成致命的威胁,与此相反,时代却为人们公开地面对和讨论这些矛盾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成就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方式,先前所谓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各种边缘性文化的冲击,消费主义浪潮开始侵蚀人们的思想领地。此消彼长,日积月累,社会群体积聚已久的惰性心理发生裂变,他们以各种迥异于前人的思维方式,开始实施自己的“行为艺术”。于是我们看到了打着批判旗号,不再具有超越性,不再宣称对精神、价值、终极关怀、真理、美善之类人文传统感兴趣,只着重于在“琐屑的环境中沉醉于形而下的愉悦之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种种表演。有意

5、思的是,对中国人来说,这种种“表演”我们并不陌生—在明代,一新鲜活泼、口无遮拦、被人称为“我明一绝”(陈宏绪《寒夜录》引卓坷月语)的市井民歌,就扮演了这样的具有反道乱德意味的角色,就进行过类似的“表演”李昌集先生曾经以“暗流”一词,来形容韵文史上民歌的存在与延续②,很有见地,也很传神。“文艺之事,言派别不如言风会”(刘永济《词论.风会》第五),是以时机成熟,“暗流”有时也会在地上奔腾。且看“暗流”涌上地面时的情景。本人曾试着将中国民歌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代表作品分别是《诗经》、乐府(汉乐府和南北朝乐府及相当数量的敦煌曲子词)和明代(主要是晚明)民歌⑧。三个阶段各有特色。《诗经》是

6、民歌黄金时代的产物,但规矩谨严,极有法度。现在人们知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文人努力的结果(有人将之归功于孔子“删诗”,他们的参与才使得始发时期的民歌呈现这样的面貌。到了后世,文人与民歌,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功过,一言难尽。乐府特别是南北朝乐府时代,原来被指为“淫”的东西,在民歌中得到了一定的张扬,民歌第一次真正具有了本体意义④。内容的多样化和感情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使得民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敦煌曲子词基本上是顺着南北朝乐府的路子在行走,但己经露出彻底通俗化的端倪。到了明代(主要指明中期以后),民歌才算是完全解放了自己。信口说出,无拘无束,不只是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就是在民俗学、社

7、会学史上,也引人注目。人们往往联系晚明的社会思潮来研究这一现象。这种研究旨在探讨明代民歌发生发展的动因和规律,固然很有必要,而如果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内,将很有些“暗合与偶中”色彩的后现代文化与民歌的兴起作一观照,也是大有情趣的。这种观照更多地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但是对于我们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重新认识明代民歌和与之紧密关联的晚明文艺革新思潮的价值,也不无裨益。关于明代民歌流行的盛况,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