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哲学视野下的主体与主体教育

探讨哲学视野下的主体与主体教育

ID:22914129

大小:69.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1-01

探讨哲学视野下的主体与主体教育_第1页
探讨哲学视野下的主体与主体教育_第2页
探讨哲学视野下的主体与主体教育_第3页
探讨哲学视野下的主体与主体教育_第4页
探讨哲学视野下的主体与主体教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讨哲学视野下的主体与主体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讨哲学视野下的主体与主体教育哲学视野下的主体与主体教育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哲学视野下的主体与主体教育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主体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有人提出“主客体关系模式在策略论上是拒斥和消解人的”、“主体是对人的抽象”等等,这一观点使我国方兴未艾的主体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遭遇到重大的理论挑战。我国的主体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并把人的实践活动作为“整个现存感性世界非常深刻的基础”,这就必定会导致“人是主体”的结论,并建立起主体与人的必定联系。这一

2、争论既向人们表明中国的主体教育是正确、科学和先进的,又说明中国的主体教育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才能充分凸显它以人为本、推动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实现它的伟大历史任务和近期目标。  [关键词]主体与人 人性与主体性 主体教育 素质教育 关系  []李培湘,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徐东,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以人为本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而主体教育是国际公认的以人为本、推动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主体教育。然而,正当我国努力推进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深入进行教育改革之际

3、,学术界出现了关于主体与人的关系理由的争论,使主体教育遭遇到重大的理论挑战。如果主体与人的关系理由不能得到正确解决,不仅会给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带来思想障碍,而且也会对我国方兴未艾的素质教育产生消极影响。我们深深地感到,主体与人的关系理由作用重大,不可等闲视之。拙文目的在于正面说明主体与人的一致性,从而说明主体教育的合理性、正确性及其当代价值和任务,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哲学视野下的主体与人    “主体”是主体教育的核心概念。近年来,在外国哲学的“反主体论”影响下,国内学者也对主体概念提出了种种质疑。特别是我国哲学界在讨论价值哲学过程中,有学者的探讨

4、完全超出了价值论的范围,他们“从批评主客体关系模式及其对人的消解入手”,彻底清算“被普遍化为一种策略论模式”的“主客体关系理论”的“消极影响或后果”,并认为,“‘主体’概念是主客体关系模式的重要策略论支点。理由在于,它所强调的‘主体’,实际上只是对人的一种抽象,”“以为强调‘主体’就是强调‘人’,乃是一种本不该有的误解”(以下凡未注明出处的否定主客体关系和人与主体一致性的言论皆出自该文;为了行文方便,以下把这些观点简称“上述观点”)。遗憾的是,持上述观点的学者并没有提供有说服力的论据和论证。  如果“上述观点”成立,主体教育就会失去理论根基,并成为非人的教育

5、。为了正确说明主体与人的关系,本文先对主体概念作一个历史的、全面的考察和分析。    1、主体与实体。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对主体的一个重要解释就是“主体即实体”。所谓实体,在哲学上是表明事物的本质、基础、载体、承担者等作用的范畴,实体与主体是等值范畴。如在古代哲学中,亚里士多德既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即实体,也是运动的主体。在近代哲学中,霍布斯认为“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又是唯一的实体”。康德也指出:“在一切物体上,真正的主体,……也就是实体性的东西本身”。黑格尔从策略论的角度提出了“实体即主体”的思想,构成了“黑格尔策略的基本特征。”在现代西方哲学中,

6、一些哲学家如海德格尔仍然坚持这一观念,他说:“主体乃是被转移到意识中的根据,即真实的在场者,就是在传统语言中十分含糊地叫作‘实体’的那个东西”。哲学视野下的主体与主体教育由写论文的好帮手.zbjy.提供,.  “实体”是哲学家们想象出来并神化了的抽象之物,“实体”是属性的“承担者”。那么,“承担者”又是什么呢?就难于说清了。既然“主体”是“实体”,主体也就成为一种抽象。但是到了近代以后,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作用日益凸显出来。近代唯物主义创始人培根认为人是自然的解释者,把认识主体定位于人,其哲学观点由霍布斯、洛克和法国唯物主义继承和发展;在唯心主义哲学中,康德的认

7、识主体摆脱了实体的作用而定位于人;黑格尔把“人心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哲学的起点”;费尔巴哈强调感性的人,从而使主体与人相结合。  马克思、恩格斯把过去哲学家们颠倒了的关系重新纠正过来,他们不是把抽象的实体作为世界的基础,而是把感性世界作为“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又把人的“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的实践活动作为“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并明确指出:新哲学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从而赋予了人以实践主体的资格,建立起主体与人的必定联系。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即成年人,这些人已具备了

8、成为实践主体的条件和能力,从逻辑上可以把这样的人与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