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症施治与临证经验探讨

中医辨症施治与临证经验探讨

ID:22924347

大小:162.05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1-01

中医辨症施治与临证经验探讨_第1页
中医辨症施治与临证经验探讨_第2页
中医辨症施治与临证经验探讨_第3页
中医辨症施治与临证经验探讨_第4页
中医辨症施治与临证经验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辨症施治与临证经验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气津血〃与"平热寒〃:大家庭屮的兄弟姐妹神奇的中医,对于中国人来说,永远有一张亲切、熟悉的面孔。人类生命的诞生,依靠哪些最基本的元素?气,津,血。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古代名著《难经》屮说:"气者,人之根木也。〃《管子》屮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命的第一要素就是“气"。"气"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就像"天空的白云",可以变为"地面的雨露〃。中医把这种滋育万物的雨露称为"津液",简称"津"。有了天空的白云("气〃)和地面的雨露("津"),就能够生成人类的血肉之躯("血〃)。从自然界的"天地人〃,到生命界的"气津血〃,这是一幅多么亲切和谐的美丽图景。或许有读者会说,你能不能把屮医

2、讲得更有趣些,"气津血〃虽然重要,但感觉离我们的生活有些遥远。那好,接着"气、津、血〃,我再讲生活中常见的"平、热、寒〃。每个人都有着温暖的记忆:小时候,如果着凉感冒了,妈妈会熬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汤,然后让你盖好被子发发汗,第二天罕晨,感冒往往就好了。一身的寒气,就让温辣的姜汤驱散得无影无踪。这就是中医里讲的"寒",判别起来其实很简单:怕冷、手脚或小腹等发凉,因为体内有寒,所以不喜欢吃等冷东西,而喜欢喝热水或热饮料。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有一次,我在一所大学和一些喜欢中医和传统文化的研宂生们座谈,当我说完寒证的时候,突然有一位女博士生顿悟般地说:"啊,我终于知道了!我

3、们同宿舍的姐妹们时常买冰激淋请客,但有一个小妹妹居然不喜欢吃美味的冰激凌,我们都觉得挺怪的,这么好吃的甜点,还会有人不愿吃?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她一定属于寒性体质。哦,我想起来了,我们每次去吃肯德基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于点冰可乐,而她却点热红茶......〃有个男硕士立刻接过话茬儿:"我们男生私下都叫她冷美人,因为她虽然漂亮,但不是太合群,总是自己一个人独来独往,是不是也是因为寒性体质......屮医里讲求"取类比像〃,这位男生的玩笑话里,在屮医里其实不乏深刻的闪涵。比如说中医里讲的"热〃,除了发热、脸红、喜爱冷饮等明显特征,还可以进行推导:既然是热像,热能生火,那么,舌苔就会偏黄

4、(而寒像则舌头则偏白);鼻涕、咳痰或小便也会偏黄(而寒像则鼻涕、咳痰或小便偏白);热耗津液,所以,热则口渴(寒则口不渴)。而更高明的屮医师则还真的像那位男生一样,进行更精妙地推导:有的人一接触,就给人"热情似火"的感觉,那么,热性体质的可能性就很人;而有的人"冷若冰霜",则很有可能是寒性体质。很有趣的是,当医生的在临床巾,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病人,比如,有位中年女性患者,对白□的疾病了若执掌,手边还带着本《牛津临床医学手册》,我不得不问问他是不是我的医学同行,而其实她只是个久病成医的患者,主动热情地替我们医生思考,时常恨不得替医生来"支招",呵呵。而更多的病人则对自己的疾病已经淡然

5、,一派冷漠罝之的态度,可以说是对待疾病态度上的"寒证〃。对于热病,毎个屮国人都有着自己的应对智慧。比如说,嗓子红肿、嘴角起疮、脸上长包,一般人就会本能地说,这是"上火了〃,就会劝你别再吃辣椒等热性食物,免得"火上浇油〃。含上一片薄荷味儿的金嗓子喉片,立刻能感受到冰凉清爽的感觉,红肿的嗓子就会舒服起来。同样,电视广告里说的"上火就喝凉茶",也让普通百姓对于热病有了自己的防治窍门。不过,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并非不是寒就是热,也并非不是热就是寒,也存在着不寒不热的"平〃。单就"平寒热〃而言,"平〃可以说是无病。但是,如果"气、津、血〃有病而又"平〃(不寒不热),那么,整个人

6、还是有病。有人会说,"气津血〃与"平寒热〃,有什么关系?他们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三个兄弟,三个姐妹)。他们有着共同的"父母"一一虚实。虚实:统管"气血津、平寒热〃的父母我经常在思考,怎样才算"有病"?怎样才是"无病〃?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或多活少的不舒服的吋候,这时候,就需要自己保养或医生诊治,而治病的过程,也就是《黄帝内经》上说的"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贵之,虚者贵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和平〃(和谐、平衡)了,病就没了。天下和平,老百姓就生活得幸福安康。身体和平,自己就感到身心愉悦健康。简言之,"和平"即无病!"不和平

7、"即病。那么,怎么算是"不和平〃呢?举个通俗的例子,就像一架天平(或者玩游戏的跷跷板),往往是一边上跷,一边下沉。上跷是由于"不及"(可以想象,一个体重太轻的人坐在跷跷板上),下沉是由于"太过〃(可以想象,一个体重太重的人坐在跷跷板上)。如既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那就是"和平〃,就是无病。在屮医,通常把"不及"叫做"虚",把"太过〃叫做"实"(或"盛〃)。就像人吃饭,如果吃得太少,饿着了,那就是"不及"(虚〉;而如果吃得太多,撑着了,那就是"太过"(实,或盛)。一一虚是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