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迷失在“诉诸后果”谬误中的中国哲学学术论文

简谈迷失在“诉诸后果”谬误中的中国哲学学术论文

ID:22937302

大小:66.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02

简谈迷失在“诉诸后果”谬误中的中国哲学学术论文_第1页
简谈迷失在“诉诸后果”谬误中的中国哲学学术论文_第2页
简谈迷失在“诉诸后果”谬误中的中国哲学学术论文_第3页
简谈迷失在“诉诸后果”谬误中的中国哲学学术论文_第4页
简谈迷失在“诉诸后果”谬误中的中国哲学学术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谈迷失在“诉诸后果”谬误中的中国哲学学术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谈迷失在“诉诸后果”谬误中的中国哲学学术论文迷失在“诉诸后果”谬误中的中国哲学学术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迷失在“诉诸后果”谬误中的中国哲学学术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哲学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中国当代哲学界的不少学者对哲学理论的评价,是以哲学理论对社会政治进程的影响为标准的,而不是以哲学理论本身的学理根据为标准。这样的情况说明中国哲学界的很多学者都犯了“诉诸后果”的错误。“诉诸后果”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一种推理错误,就是以某命题为真或我们相信某一命题为真时可能导致的后果的好与坏来判

2、决命题是否为真。过去把哲学等同于意识形态留下的习惯可能是这种谬误的根源之一,中国的传统思维习惯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特殊理论环境也有可能是造成哲学学术还没步入正轨的因素,将“价值”混同于“意识形态”则是导致相关概念混乱的一个理念性根源。  [关键词]诉诸后果中国哲学学术意识形态  [简介]翟振明(1957-),男,广东省陆丰市人,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哲学研究。  []A []0439-8041(2007)10-0048-07    常常有人问:  “什么样的哲学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

3、求?”  “在现代化的物质主义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哲学来充实心灵?”  “要解决中国的理由,我们应该到哪里去寻找哲学资源?”  “中国要跟上世界的潮流,是否应该接受后现代主义的哲学?”  类似以上的理由,似乎都是些非常严肃的作用重大的理由。尽管这些理由有不尽相同的导向,但是,如果提出这些理由的人是哲学领域的学者,他们还按照这样的提问来为自己的研究定向的话,那么,他们对哲学的理解都违背了哲学学术迷失在“诉诸后果”谬误中的中国哲学学术论文资料由.zbjy.提供,地址.的基本精神。  在这篇文章里,我仅

4、沿着哲学学术的传统诉求的线索,来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在最近几十年里,中国哲学界很多有影响的学人都犯了“诉诸后果”的错误,而在这个谬误的氛围中,很少人真正接触到了哲学学术的内核。    一、一个标准的推理谬误:“诉诸后果”    哲学学术,就其作为严格的学问来说,是以从古希腊开始的西方哲学为范型的。“中国哲学”提法的合法性理由,之所以时常有人提出争论,首先就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哲学学科原始范型之西方起源的历史事实。所以,我们看看西方哲学传统中这个古老学科的基本诉求是什么,再看看我们这里的“哲学”与其有多大的偏差,无疑

5、是具有启发作用的。我先介绍一个在中国很少被人提及、但在西方学术传统中却具有重要作用的标尺,并对此标尺稍作分析澄清,然后衡量一下我们的“哲学”。  我在美国期间,教过一门类似于“批判性思维”的比较标准的哲学入门课。这门课的一部分内容是简单的形式逻辑的运用,另一部分是对常见的非形式谬误(informalfallacy)的剖析。最常见的非形式谬误,有“诉诸权威”(“Argumentumadverecundi-am”)、“人身攻击”(“Argumentumadhominem”)等,这些中国学界之人都比较熟悉。这些谬误

6、,之所以被称为是“标准”的,就是因为它们自古以来就很常见,所以哲学家们就把它们归纳出来,进行统一的命名,以拉丁语为语言载体固定下来警示后人。这里我要介绍的,是一个在中国很少有人提到的谬误,叫做“诉诸后果”,拉丁文是“Argumentumadconse-quentiam”,即以后果好坏的论辩代替命题真假的论证。  为了说明在什么作用上“诉诸后果”是一种错误,先让我举个明显的例子。看这样一个假想的对话:  甲:“明天会刮大风吗?”  乙:“那可不能刮大风,不然我们庄稼地里  的水稻可就遭殃了。”  甲:“正是因为

7、这个,我在操心呢。”  乙:“如果我们粮食收不上来,这日子还怎  么过啊。日子还得过,明天不会刮大风的。”  甲:“我也相信明天天气会好转的,总得让  人活下去啊。”  如果真有这样的对话,甲说的“相信”一般只是表达某种希望,这样的话,不会有很大理由。但是,如果有人真的试图按以上思路来论证“明天不会刮大风”,那就显得荒谬了。再看下面一段文字上稍有不同的对话(如果被当作推理也照样荒谬):  甲:“明天会刮大风吗?”  乙:“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要去相信明天会刮  大风,不然你我都会放下生意抢收粮食去了,那  不合算

8、。”  甲:“是啊,虽然地里那点粮食值不了几个  钱,真知道大风要来的话,我还是舍不得的。”  乙:“既然这样,咱就相信明天天气很好,如  何?”  甲:“是啊,我也相信,明天不会有大风的。”  以上两个假想的对话,如果被当成从前提推出结论的演绎,都是不对的,都犯了“诉诸后果”的逻辑谬误。很明显,什么样的自然事件是否会发生,不会因为你对后果的喜好或厌恶而转变。但是,这是两种结构不太相同的“诉诸后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