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中国哲学中的后现代生态意蕴论文

简谈中国哲学中的后现代生态意蕴论文

ID:23925405

大小:5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11

简谈中国哲学中的后现代生态意蕴论文_第1页
简谈中国哲学中的后现代生态意蕴论文_第2页
简谈中国哲学中的后现代生态意蕴论文_第3页
简谈中国哲学中的后现代生态意蕴论文_第4页
简谈中国哲学中的后现代生态意蕴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谈中国哲学中的后现代生态意蕴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谈中国哲学中的后现代生态意蕴论文中国哲学中的后现代生态意蕴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中国哲学中的后现代生态意蕴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自然观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合一”哲学所蕴涵的“生”的意蕴说明,整个世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具有创造性的、有生命的整体,不存在主体与客体、本体与现象的二元对立。它还对人与自然的创造性大力歌颂,主张自然界有内在价值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些观点与后现代自然观不谋而合。  其次。在仁爱精神和宗教情怀方面二者具有共同之处  中国的“天人合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既面对学习西方的过程,同时也面对着西方在现代化实践过程中所遭遇的一系列理由,

2、如生态的恶化以及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等等。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走向定位以及中西文化的会通与融合等理由。本文拟从生态的视角比较中国的天人合一与后现代自然观有诸多契合与差异之处。挖掘中国“天人合一”所具有的后现代生态意蕴,从而揭示了中国哲学的时代作用。为缓解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对的生态危机的压力提供契机和思路。    1 “天人合一”哲学中的生态意蕴    “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流行了二千多年,成为中国人普遍的宇宙观和认识论,蕴藏着中国古人的存活智慧和生态智慧。“所谓的天人合一,实际上是为人的道德行为,尤其是道德修养设立了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极高远”的最高

3、境界与最后归宿,它要求人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德性涵育万物,最后与天合一。“天人合一”的实质,是人伦与天道的合一,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无论是儒家的人本主义的生命伦理哲学。道家的自然主义哲学,还是佛家的“众生有性。万物平等”的哲学观,都具有鲜明的“天人合一”特色。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理。  中国的“天人合一”所蕴涵的生态意蕴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大自然是人的母体,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孔子认为,“天”是一切现象和自然过程变化之根源,是宇宙的最高本体,人及人类社会都是宇宙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家不仅主张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而且主张自然界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如“此财物乃天

4、地中和之物所有,以供养人也。”佛家认为整个世界都处于因果联系的关系X中,是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  其次。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张载的“民抱物与”说明,天下之人,皆如兄弟,夭下之物,皆如同类,应以待兄弟之道对待万物。道家主张人们只能利用自然而不能伤害自然。否则“极而反,盛而衰,物之道也,人之理也。”要求人“返朴归真”,与自然和谐发展。佛家的大乘佛教认为,花草树木、山石水土等无情却有佛性,都有自己的价值,人应珍爱自然万物。  再次,主张惜生爱生。儒家不仅重视人的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同时把“仁”心波及万物。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声,不愿见其死;闻其声,不愿食其肉”,这是儒家

5、惜生爱生的表现。道家的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道家主张仁民爱物,使社会无弃人、无弃物,这便是“袭明”、法自然。佛家的惜生观更是彻底,主张宇宙间的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构成整个生命群体的每一个人都要慈悲为怀。爱护生命,尊重生命。  最后,主张认识并遵循天道运转规律。《易》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些都表明人类要遵循并利用自然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老子在自然规律方面说得更为透彻,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

6、法道,道法自然。”道不仅是万物的根源,而且是万物的规律,要求人要遵循天道运转的法则。  以上几点是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中所蕴涵的生态意蕴。“传统是活的”,传统思想的生命力依赖于后人结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对其进行解读、使用和创新,因此,对中国哲学所蕴涵的生态意蕴与西方后现代自然观进行会通与融合,这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对的生态理由的迫切要隶。而阐明后现代自然观的产生背景及特点是将二者会通、融合的必要前提。    2 西方的后现代自然观    近代随着牛顿力学的成功,机械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逐渐向科学和哲学的领域渗透,机械自然观成为人们认识自然的主要观念和模式,于是,神性的自然逐渐隐退

7、,人对自然失去了敬畏感。人类利用自己创造的科学技术工具,疯狂地向自然进军。这种征服自然的方式虽然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但也导致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的异化。为了摆脱机械自然观所带来的生态危机,有利于自然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大卫·格里芬为首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对机械的自然观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批判,提出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前提——泛经验论,认为自然的基本单位是由创造性的、经验着的事件构成,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新的的自然观。它扬弃了机械自然观的机械性、可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