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批判与革新:南粤史家张荫麟历史哲学管窥

探讨批判与革新:南粤史家张荫麟历史哲学管窥

ID:22976549

大小:60.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02

探讨批判与革新:南粤史家张荫麟历史哲学管窥_第1页
探讨批判与革新:南粤史家张荫麟历史哲学管窥_第2页
探讨批判与革新:南粤史家张荫麟历史哲学管窥_第3页
探讨批判与革新:南粤史家张荫麟历史哲学管窥_第4页
探讨批判与革新:南粤史家张荫麟历史哲学管窥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讨批判与革新:南粤史家张荫麟历史哲学管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讨批判与革新:南粤史家张荫麟历史哲学管窥批判与革新:南粤史家张荫麟历史哲学管窥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批判与革新:南粤史家张荫麟历史哲学管窥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目的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张荫麟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他在历史哲学领域颇有建树,他批评目的史观、循环史观、进步史观、辩证法史观、演化史观等传统历史哲学观点,试图建立一套新的、完善的历史哲学体系,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理论建设的重大创举。发掘与总结张荫麟在历史哲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不仅有利于考察20世纪前半期中国历史理论的演变,而且对于继承先哲学术遗产、创新史学理论学科发展亦大有裨益。  关键

2、词:张荫麟历史哲学历史观批判  1000-8705(2013)01-32-36  张荫麟(1905-1942),笔名素痴、燕雏,广东省东莞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史学家之一。他具有洋溢的史才、卓越的史识、精湛的史学,被梁启超誉为“天才史学家”,熊十力赞其“哲史兼通”,钱穆说他“天才英发,博通中西文哲诸科”,“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陈寅恪赞其为“清华学生品学俱佳中之第一人”;张岱年认为张荫麟的文章“内容新而精”,“多发前人所未发”,他的《中国史纲》“内容叙述准确,文笔优美,达到‘才、学、识’的高度结合。”许冠三的《新史学九十年》列有专章研究张荫麟,认为他是“近八十年

3、来罕见的史学奇才”,“就他的最后造诣来论,可以说比大多数新汉学家更长于考据,比芸芸浮嚣的史观派更精于哲学思维,也比所有讲求新史学的人更重视史书描绘”。他在文学、哲学、史学等方面均有建树,素有新史学重任承担者的称誉。他幼年丧母,青年丧父,家境清寒,但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十七岁考入清华学堂,1929年在清华考取公费赴美留学,人斯坦福大学攻读社会学与哲学,1933年读完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执教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浙江大学等,1942年因病早逝。  张荫麟颇有国学根底,又具备西方哲学与社会学素养,不仅在历史考证方面颇有造诣,而且具有专精的史识。在其短暂的一生,留下了不少佳作,他一生

4、致力于中国通史、中国科技史、宋史等领域的研究,同时关注历史学的理论,注重学术批评,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其学术批评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等领域,共计有五十余篇,其中史学批评方面占据多数。他批评或与之讨论的对象有梁启超、胡适、冯友兰、朱希祖、郭沫若、陈寅恪等。他的史学批评,文字犀利,笔势放纵,往往能够一针见血,抓住理由之关键,如论历史观,他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批评以往各种历史观,如目的史观、循环史观、辩证法史观、演化史观、进步史观等,试图建立一套新的“完满的历史观”。这在中国近代学术史、史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学术作用。笔者不惴谫陋,就张荫麟的历史哲学略作研探,以期就教与方家学者。 

5、 1933年张荫麟发表《论传统历史哲学之总结算》,文中批评了传统的六种历史观一目的史观、循环史观、进步史观、辩证法史观、演化批判与革新:南粤史家张荫麟历史哲学管窥zbjy.,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史观、文化变迁之因果律,试图在“抉其所见,而祛其所弊”的基础上,探寻他心目中“比较完满之历史观”。  其一,对“目的史观”的批判。“目的史观”即“认定全部人类历史乃一计划、一目的之实现,而担任阐明此计划及目的之性质。”目的史观的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张荫麟从三个方面指出了目的史观之谬误:首先,他从发生学的视角,追朔了目的史观的思想源头,“目的史观之最原始的形式即谓全部人类历史乃一天志之表

6、现,谓有一世界之主宰者按照预定计划与目的而创造历史,此即基督教说之要素。”也就是说目的史观的雏形是神学史观,到了近代由于神学史观已经进入死胡同,康德用理性代替了上帝的位置,“人类的历史大体上可以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的实现”,“全部自然都是注定了终究是要充分地并且合目的地发展出来”。后来黑格尔在继承康德基础上有所发展。黑格尔认为人类历史为一有理性的历程,为一目的之实现。历史的进展,乃是理性本身的进步,而人类理性是向“自由之觉识”进展的,此即为人类历史之进步。并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步骤:(一)东方专制国家(中国、印度、波斯)中只知有一人(君主)之自由。(二)在希腊罗马建

7、筑于奴隶阶级上之共和政治中,只知有一部分人之自由。(三)近代欧洲立宪政治中人人自觉且被承认为自由。为此黑格尔主张“欧洲代表世界历史之究竟”。张荫麟从源头上廓清了目的史观的最初面目,及其流变过程,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其次,张荫麟批评目的史观的根本错误在于缺乏充足的“史象证明”的支撑,是没有证据的空想,“吾人依从证据所能发现者,除个人意志及其集合的影响外,别无支配历史之意志;除个人之私独的及共同的目的与计划外,别无实现于历史中之目的与计划。一切超于个人心知以外之前定的历史目的与计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