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以解口村、黄土

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以解口村、黄土

ID:23171027

大小:63.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1-05

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以解口村、黄土_第1页
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以解口村、黄土_第2页
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以解口村、黄土_第3页
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以解口村、黄土_第4页
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以解口村、黄土_第5页
资源描述:

《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以解口村、黄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以解口村、黄土“青苗会”在清末民初曾经是华北地区农村基层社会的重要组织,它的诞生、发展和演变也与华北地区村落形态构成的特殊性密切相关。它的起源是华北农村在收获季节为确保农作物不被偷盗者攫取,农民们不得不派遣家庭成员在夜间轮流到田间巡视,较富裕的家庭则雇用专门的看护人,这叫“看青”,一些邻近居住的家庭也往往联合起来雇用一个看护人保护田中谷物直到准备收割。在收获过程进行当中,许多地区有个习惯,那就是允许周围村庄的穷苦农民进入田地拾取收割遗留下来的麦穗和谷物,这个习惯无疑是照顾那些穷人的慈善行为

2、,却也往往是地主与拾穗者之间发生冲突的主要根源,为了处理好这一习惯所造成的麻烦,华北农村往往自发组织起较为正式的机构解决类似的纠纷,这就是“青苗会”兴起的缘由。从“看青”到“青苗会”,原来都属于自发组织的性质,然而在二十世纪初,“看青”已开始从一个家庭自发的行动向村庄所拥有的集体性责任转移。“青苗会”功能从简单向复杂结构的演变趋势已经引起了社会史研究者的重视,目前出现了两种有影响的对立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清末到民初,随着国家现代化策略向基层社会的不断渗透和延伸,“青苗会”组织已从一种单纯的“看青”功能演化为颇为复杂的地方

3、自治机构。另一派学者的解释则有所不同,他们根据满铁调查的资料发现,“青苗会”功能的变动恰恰证明的并不是村庄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而是标志着村庄的衰落。无论怎样评价这两派观点,“青苗会”日益变成了一种复杂的地方功能组织当没有疑问。本文通过河北三个村子即解口村、太子务村和黄土北店村“青苗会”组织的研究,试图修正以往研究对“青苗会”功能的若干看法。一、“青苗会”组织功能的双面性本文所探讨的村庄之一解口村属河北永清县288个村庄之一,该村共有耕田1147亩,如按所有权划分,耕田又可分为本业地、租地和当契地三种。该村拥有62户人家,每家

4、平均人口4.3人,拥有耕田18.5亩。户姓以梁姓为最多,占全户数58.1%。“青苗会”是解口村的七种重要组织之一(其余六个组织是村公所、禁赌会、祭茔会、路灯会、添油会、吵子会)。“青苗会”成立的确切时间已不可考,大约在清末就已出现。“青苗会”会员一般都设有会首或称会头一人,司理全会一切事宜,另有管事的或称理事人八九人至十三四人不等,具体执行会内事务。还设有管账先生一人,司理一切账目,另外就是看青的或称青夫一至二人,司理看守庄稼之职,防止偷窃及损坏事情的发生。“青苗会”的正规工作可以概括成写青、看青和敛青三项。所谓“写青”就

5、是将青苗会应保护的青苗,划分清楚,载之于册,以便按册保护青苗及收敛“青钱”的一种手续,在保护范围内的耕田称为“青圈”。青苗会成立的时间大约在玉米成粒之时,即阴历七月初,或十三四日时,即阴历八月中之时。写青时应划定青圈界限,清末以前青圈的界限划分似乎从未发生过问题,但青圈内地亩的确实数字,却不准确。每年写青时,各地主报告青圈内的亩数常不确实,随着村务中国家摊派费用的增多和青苗会功能的复杂化,迫使对地亩数的登记越加严密细致,除登记本村青圈以内的地亩外,还登记其青圈以外的地亩数,以便作为将来村中摊款的根据①。所以写青实际上就是登

6、记全村地亩数量,这说明其范围已扩充到了青苗会本身事务之外而与村政相混合了,同时也证明青苗会的职责已经逐渐在溢出原有的单一职能。有的学者认为,为了明确村与村之间财政权与管辖权的界限,青圈亦成为村界,使村庄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个拥有一定领土的实体②。有关“看青”职能的演变,我们在下面将进行讨论,但“青圈”即为村界的结论恐怕有一定问题,因为解口村青圈内耕田的地主,不必属于本村,也包括不少外村人。该村青圈面积为1530.5亩,村子恰居青圈的中心,直径约为一里半,但圈内土地却分属六个村庄,“青圈”界限与村界显然不一致。为了协调“青圈

7、”内本村与外村人交纳看青费有可能造成的矛盾,在“敛青”时形成了相应的协商和转费制度,看青人将属于自己看护的青圈但不居住于本村之人交纳的看青费转给相应的看青人,并接纳对方转交的“代征”看青费,有些地方村民称这种“代征”为“联圈制”③。据当时的调查,华北许多村庄都采取这种“联圈制”,本村种外村圈地到外村交青钱,外村种本村圈内地到本村交青钱。然而,“联圈制”的实行一般只能在“青苗会”处于早期状态下时才能发挥日常的作用,而国家权力的渗透导致“青苗会”功能复杂化之后,“联圈制”因为只征收狭义上的看青费用,故而不能满足现代征税的要求。

8、以解口村的“敛青”内容为例,“敛青”作为“青苗会”的最后工作,其内涵前后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敛青”在“青苗会”的原始形态时,只在禾稼谷物收割完毕后,收敛看青的费用,普通情况下在阴历九月底或十月初举行,但在光绪末年以后至民国初年,“敛青”的内容已经从单纯的收取“看青费”扩展成了三项工作,即1.征收“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