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激浪 “问”出精彩

投石激浪 “问”出精彩

ID:23181526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5

投石激浪 “问”出精彩_第1页
投石激浪 “问”出精彩_第2页
投石激浪 “问”出精彩_第3页
投石激浪 “问”出精彩_第4页
投石激浪 “问”出精彩_第5页
资源描述:

《投石激浪 “问”出精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投石激浪“问”出精彩  摘要:语文课堂的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设置问题,注重互动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语文课堂变成一个放飞思维、张扬自我、展示能力的乐学天堂。  关键词:课堂提问;实效性;艺术性;启发性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55-02  “思维从问题始”,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姆斯基所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教师提出问题开

2、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科学巧妙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设计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呢?课堂提问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设计提问应有思维价值,要有启发性6  少数教师为了显示在教学过程中启发了学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是便设计一些过于简单、琐碎、缺乏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往往不用思考,答案脱口而出,或只要在教材上读一两句便可获教师的首肯。这样的课堂提问,从表面上看,学生很投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从实际效果看,不仅激发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还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惰性

3、,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学习的动力,也影响教学效率。教师要设计有一定难度和启发性的问题,以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推动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较为深刻到更为深刻地发展。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句:“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位教师提问:“伏在菜花上的蜜蜂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伏’在菜花上?”学生立即回答:“黄色的蜜蜂在采蜜。”这种简单的提问不但没有启发作用,反而有损原句的意境。另一位教师提问:“作者用‘伏’字是否准确?为什么说是肥胖的?”学生思考后回答:“‘伏’字生动地勾划出黄蜂吸蜜的神态,‘肥胖’逼真写出黄蜂吸饱蜜汁的形态”。显而易见

4、,我们需要的是后者。又如讲《登泰山记》首段,“泰山之阴,汶水西流;其阳,济水东流。”这句话重点在于表示方位的名词“阳”、“阴”,课本提供了两字的注释,我没有问这两个词怎样讲,而是让学生跳跃层次,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课文的语言环境,请指出泰山的具体方位。”这很需要学生动一番脑筋回答,学生首先必须弄懂“山之阳”和“山之阴”的地理位置,还要联系“汶水”、“济水”的具体方位,然后才能推衍出泰山的方位。当学生思考出答案的时候,脸上就会流露出仿佛走过一段曲径而到达幽美之处的喜悦之情。这个时候,他们也较好地掌握了“阳”与“阴”在与山相关联表示

5、方位时的讲法。通过这些有价值的有启发的疑问,会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设计提问应有针对性,要切中要害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将问题落在重点和难点之处,成为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切入点。例如,《荔枝蜜》一课的重点是“以‘我’6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根据这一重点,可设计这样一些问题:①这篇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②在这以前,作者为什么总不大喜欢蜜蜂,后来为什么又想去看看,什么原因使他动了情,促使他想去看看蜜蜂?③作者到养蜂场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由不大

6、喜欢到赞美?④这篇文章主要写蜜蜂,为什么又要写农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⑤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处却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二者是不是矛盾,为什么?上述这些提问,由于抓住了重点,既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又可以使学生明确本课的中心是通过蜜蜂歌颂了为创造新生活而辛勤的劳动人民。又如教学《拳打镇关西》一文中,其重点是分析人物性格和理解结构特点。在教学中,围绕这两个重点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①鲁达为何拳打镇关西?②他是一怒之下挥拳就打的吗?③结果怎样?④你怎样看待鲁达这个人?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既抓住了重点,

7、又富有启发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如教《死海不死》一文时,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学生却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三、设计提问应有情趣性,寓

8、教于乐6  兴趣是推动学生思维的强大动力。如果教师所提问题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即使去思考了,也只不过是一种被动的思维,学习的主动性就不能充分调动起来。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