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中稻高产群体结构研究

杂交中稻高产群体结构研究

ID:23195833

大小:2.93 MB

页数:54页

时间:2018-11-05

杂交中稻高产群体结构研究_第1页
杂交中稻高产群体结构研究_第2页
杂交中稻高产群体结构研究_第3页
杂交中稻高产群体结构研究_第4页
杂交中稻高产群体结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杂交中稻高产群体结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杂交中稻高产群体结构研究播种面积的比重从1997年的28.1%下降到2003年的26.3%,下降了1.4个百分点。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水稻生产大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保障粮食安全依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是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重大基础性、长期性战略任务。如果中国水稻总产量能够持续稳定增长,不仅可以减轻国内对粮食需求压力,而且对促进世界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也有着极其重要意义。据统计,1952--2002年,水稻年平均播种面积3159万hm2,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6.88%;平均单产为

2、4.183t/hm2,是粮食单产2.7t/hrn2的154.35%;平均总产为13242万公斤,占粮食总产31199万公斤的42.44%。湖北是粮食生产大省和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水稻常年播种面积3800万亩左右,仅次于湖南、江西、江苏,位居全国第四位。湖北作为全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之一,搞好湖北的水稻生产就能够稳住湖北的粮食大局。然而近年来,由于农业结构调整,耕地资源锐减,农民种稻积极性受到影响,加之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原因,湖北省水稻总产量呈下降趋势。因此,为确保湖北粮食安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稻产量。了解湖

3、北水稻种植现状,寻找目前农民水稻种植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对症下药,成为了目前湖北水稻种植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湖北主要种植中稻,湖北省随州地区是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水稻高产区之一,因此选择湖北随州做为试验地点,极具代表性。因此,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施,针对目前农民水稻种植过程中出现的栽培技术上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并将已有的成熟技术集成组装,形成一整套高产技术,达到增加水稻产量,提高稻米品质,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之目的;促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1.2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为水稻栽培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水稻群体研

4、究历来倍受重视。国外开展耕作栽培方向研究较多的是日本,它在水稻的栽培生理和栽培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包括需水生理、肥料施用技术、旱育稀植抛秧等,国际水稻所和其它国家也在积极涉足水稻栽培领域,如近年来开始在我国流行的精准施肥技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等也都来源于其他水稻生产国家。国内水稻栽培的研究除对国外栽培技术进行有目的的引进、吸收、创新外,有些研究工作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如江苏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研究的水稻叶龄模式化栽培技术,九十年代研究的水稻群体质量栽培以及近年提出水稻高产优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使水稻栽培由定

5、性为主走向了定量。湖北在水稻栽培的应用技术方面所做的工作,某些方面在全国也具有一定影响,如育秧技术方面,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的水稻两段育秧和旱育抛寄两段秧,九十年代的水稻2杂交中稻高产群体结构研究“稀、控、重”栽培等都有一定特色,特别是水稻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技术,首次成功将地膜技术运用到水稻生产,在全国水稻栽培领域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但在理论研究和定量方面尚有差距。1.2.1水稻群体产量构成水稻群体产量构成因素包括有效穗数、每穗颖花、结实率和千粒重,不同品种、不同群体对产量构成因素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超高产品种高

6、产是以穗数的大幅度降低来换取穗粒数的更大幅度提高和千粒重的大幅度提高的,高生物产量是其高产的主要原因(徐正进,1992)。超高产水稻在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干物质积累总量等方面均要有优势(程在全,1997),同时也强调二次枝梗颖花结实率要有较大提高(刘军1998)。超高产水稻应具有足够的穗数和穗粒数,建立巨库群体(杨惠杰,1999)。高产早籼稻应有穗数高、穗粒多和谷/秆比大的特征(张旭,1999)。通过杂交稻高产结构发现,总粒数与产量关系最密切,对增产的贡献率最高,而穗数则是制约总粒数的主要因素(李义珍,1995

7、)。总之,水稻高产群体必须在抽穗前建造足够大的库容,抽穗后尽可能提高籽粒充实度(王夫玉,1997)。影响群体产量构成的因素很多,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其作用因品种、群体不同而各异。每穗颖花数受其顶部4张叶叶长极显著正影响,抽穗后叶片比叶重、叶绿素含量与结实率、千粒重的关系是:杂交稻4类相关系数均显著,粳稻则均不显著,籼稻比叶重、叶绿素含量与结实率相关显著,与千粒重相关不显著,所有相关系数均为正值(杨建昌,1992)。增减水稻种植密度,对一次分蘖影响不大,对二次分蘖影响较大;不同品种,密度越稀,二次枝梗数和每穗颖花数量

8、呈明显增加趋势(崔一龙,1996)。提高中粳稻分蘖成穗率,每穗颖花数显著增加,但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显著差异(魏风珍,1997)。有遮光试验表明,前期遮光(45%)有效穗数减少,中期遮光每穗颖花数下降,后期遮光主要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蔡昆争,1999)。灌浆期遮光初期增加空粒,前中期增加空秕粒,中后期增加秕粒;高温(>36℃)使单穗籽粒和结实率均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