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从“发愤著书”看两汉书信的文论价值

简谈从“发愤著书”看两汉书信的文论价值

ID:23204492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5

简谈从“发愤著书”看两汉书信的文论价值_第1页
简谈从“发愤著书”看两汉书信的文论价值_第2页
简谈从“发愤著书”看两汉书信的文论价值_第3页
简谈从“发愤著书”看两汉书信的文论价值_第4页
简谈从“发愤著书”看两汉书信的文论价值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谈从“发愤著书”看两汉书信的文论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谈从“发愤著书”看两汉书信的文论价值导读:书信和文论方面的论文怎么写。此篇从“发愤著书”看两汉书信的文论价值优秀范文供大学生们写作这类毕业论文参考阅读,希望文章中某论文引言范文会对你的论文写作能有帮助。刘肖溢书信体文论,作为中国文论的言说方式一,中国文学批评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极具深刻性、自由性、亲切性,涉领域相当广泛,凡专题性文论中论及的问题,书信体文论中都有涉猎.中国书信体文论是一个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有自产生的客观历史原,有自的演变轨迹和发展方向,不的时代有不的特点,个历史阶段有其关心的不文本篇简谈从“发愤著书”看两汉书信的文论价值论文范文综合参考评定下度:优秀题目

2、艺主题,但又不是孤立无援的独立体,有自的历史继承性,不割断历史,但又不囿于传统,而是随着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及文学本身的发展而发展,本身有其发展的历史规律性.用一句话来概括是:中国书信体文论由简单到复杂,由雅到俗,由传统到现代,由中学为主走向中西融合,成为中国文论体系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两汉时期以书信体的形式来谈文学是中国书信体文论的萌芽,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提出了发愤著书说的理论.这一理论对以后的文人及其文论特别是书信体产生重要影响.一、书信概念界定及特点书,《说文》日:书者也.书是写字的过程.一般而言,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

3、书.是我国古代常用的文体形式,是人们用来表达感情、述说事理的工具或手段,是用语言文字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这篇文章原创出处:lunargin:0auto;font-size:12px;color:#666666;">书信和文论论文引言范文、杨恽的《报会宗书》等,说他们志气盘桓,含殊采,对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称以志高而文伟.刘勰总结书信这种体制,本于把话说透彻,是用以舒散郁积的心情,表达美的言行此,应该条理畅达而放任志气,从容不迫而悦其胸怀.能够条理畅达和从容不迫,有效地发挥相互赠答、交流思想的作用了.刘勰认为书信最大的功能是使人明决、察,是人与人间交流思想、传递感情的重要工

4、具一、本文试图选取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书信进行题材分析和类型研究,概括总结出书信体文论的特征及语体特色,寻找书信体文论的历史价值.二、两汉书信体文论的特征及文论价值1、作品论两汉时期以书信体的形式来谈文学谓书信体文论的萌芽,代表人物主要是司马迁,他的《报任安书》中提出了发愤著书说的理论.他信中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为作也.《报任安书》总结出了发愤著书说的文艺理论.谓发愤著书,意即:作家由于身处险恶的环境中,不能实现自的事业理

5、想,施展自的政治抱负,往往发愤著述,以发泄心中的愤懑,寄托自的理想和信念.司马迁的《史记》中的许多传记记载了一些历史人物,由于政治环境和其他环境的艰险困厄,其理想抱负不能实优秀书信全日制论文写作技巧分享播放次数:2877评论人数:2421现,常常以著书来寄托理想和信念.特别是《屈原列传》中,写屈原由于受奸佞人的迫害和昏乱君王的放逐,满腔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只能其《离骚》和其他作品中表达自的苦闷,抒发自的愤懑,最后自沉泪罗而死.这是发愤著书的一个典型代表.至于司马迁本人,也由于受到汉武帝的迫害,屈辱愤懑情无以发泄,只能忍辱含垢,最后发愤写成《史记》,表彰正义,鞭挞黑暗,以寄托自

6、的理想和感情.这也正是他自的发愤著书说的最实践.明清际大思想家黄宗羲将发愤著书说提到了一个更高的角度来认识:认为社会的动乱,正是发愤的根源,优秀作品的温床.他《谢皋羽年谱游录注序》一文中说:夫文章,天地元气也.元气平时,昆仑旁薄,和声顺气,发自廊庙,而鬯浃于幽遐,无见奇.逮夫厄运危时,天地闭塞,元气鼓荡而出,拥勇郁遏,坌愤激讦,而后至文生焉.发愤著书说是总结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鸣的前提是不平,作家鸣前心境上的不平,是为事物是非相感发(《送王秀序》),使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从而产生鸣的,正《礼·记》说的人心动,物

7、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得志而鸣国家盛,失意而自鸣其不幸,两者都是不得其平则鸣.不平则鸣具有反和而行的意蕴,不仅发挥了《淮南子》的情发自然说,继承发展了司马迁发愤著书(《报任安书》)司马迁的书信体文论充满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主体意识,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诗性美.2、作家论品文实则论人也是汉代书信体文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汉代书信不仅论文,还论人亦即论作家.曹丕《典论·论文》一开头提到汉人班固与弟书论傅毅.文章开头说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是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