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

小学五年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

ID:23246575

大小:636.68 KB

页数:65页

时间:2018-11-06

小学五年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_第1页
小学五年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_第2页
小学五年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_第3页
小学五年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_第4页
小学五年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中秋夜(唐)李峤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译文】圆月升上清冷的高空,都说天下同样的光明。哪能知道千里以外,就没有骤风暴雨?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千差万别。【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九年(64

2、5),卒年在玄宗开元二年(714)。小学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菏花别样红。【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

3、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小学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离思(唐)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赏析】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数量很多,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艳诗等十类。这首《离思》(五首之一)属于艳诗。所谓“艳诗”,即写男女之间爱情的诗。在作者十类诗中,这类写得比较好。而这首《离思》诗,尤其写得一往情深,炽热动人,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4、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取次花丛懒回顾“,自己信步经过“花丛”,却懒于顾视,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体现了诗人亡妻之后的孤寂情怀。元稹一生精修佛学,尊佛奉道。“修道”也可理解为研习品行学问。诗人思妻之情深厚,无法解脱,于是寄托于修道之中。其实,“半缘修道”也好,“半缘君”也罢,都表达了诗人的郁郁心情,其忧思之情是一致的。小学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越女词李白耶溪采莲女①,见客棹歌回②。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注释】①、耶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县。②、棹歌,划船时唱的歌【相关古诗链接】越女词长干吴儿女①,

5、眉目艳星月②。屐上足如霜③,不着鸦头袜④。①、长干,见《长干行》注⑥。儿女,这里指女儿。②、艳星月,象星和月亮那样光彩明丽。③、屐,木屐。如霜,形容皮肤洁白。④、鸦头袜,脚拇趾和其他四趾分开的一种袜子。小学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菊花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相关古诗链接】《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九月十二日折菊》宋·陆游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赵昌寒菊》宋·苏轼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咏菊》:唐·白居易

6、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小学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秋浦歌唐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注释】秋浦的夜色浓了,明晃晃的月亮照着静悄悄的大地,到处一片静谧。冶炼厂的炉火燃起来了,火星四射,浓烟滚滚,照亮了天和地,给沉寂的夜色重重涂抹了一层红色的颜料。红彤彤的炉火映红了人们的脸,趁着月色,一边劳动,一边歌唱,歌唱打破了夜色的幽静和神秘的氛围,也震荡着寒冷的水面【相关古诗链接】(《秋浦歌》共有十七首,你能查找出来吗?)其六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其七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小学五

7、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①,流响出疏桐②。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③。[注释]①緌(ruí):这里指蝉的触须。②流响:形容声音传得很远。疏桐:不太茂密的桐树③藉(jiè):凭借。[解析]“饮清露”,说明蝉饮用之物是非常洁净的;“出疏桐”,说明蝉所处的环境是非常高雅的;“居高”,说明蝉所居的位置是很高的,所以它的声音自然可以传播的很远,并不见得非要借助秋风才行。蝉是这样,人不也是这样吗?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