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西方与想象西方——《良友》西方形象的重构与呈

图像西方与想象西方——《良友》西方形象的重构与呈

ID:23248308

大小:81.0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8-11-06

图像西方与想象西方——《良友》西方形象的重构与呈_第1页
图像西方与想象西方——《良友》西方形象的重构与呈_第2页
图像西方与想象西方——《良友》西方形象的重构与呈_第3页
图像西方与想象西方——《良友》西方形象的重构与呈_第4页
图像西方与想象西方——《良友》西方形象的重构与呈_第5页
资源描述:

《图像西方与想象西方——《良友》西方形象的重构与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图像西方与想象西方——《良友》西方形象的重构与呈内容提要《良友》是“摩登西方”的一场视觉盛宴,编辑者以东方人对西方特有的文化想象方式和路径,幻想、切割、呈现了一个所谓的现代性西方,并将这一想象的“西方”作为现代化的指代性符码,以经过精心选择、刻意重组的图像形式建构了《良友》编辑主体群意识中的“他者”形象,并经广为传播,成为远离西方现代都市生活的读者们共同的想象。在这一符码性的转换和价值定位中,《良友》西方图像的取材、编辑者选材的心态、所采取的图像叙事策略和推论手段,典型地折射出中国知识阶层在界定自己的文化立场

2、时那种特有的矛盾位移和双重焦虑,这恰恰也是1840年以来中国人最根本的精神冲突。关键词良友画报图像主题聚焦集体想象叙事策略从《良友》到“《良友》研究热”创刊于1884年5月的《点石斋画报》,在今天被研究者们“以图像解说晚清”的论述策略,重新展示出晚清大都会——一个多世纪以前上海的时事与奇闻①。这个曾经绮丽,今天依旧繁华的国际大都会,也在这样一场看似浪漫的怀旧风和图文互动场景中,作为一个特殊的符码,成为现代人追寻和反思的契合点,也成为研究者视野中的一类经典范本。  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曾经全景式记录上个世纪20

3、年代到40年代上海等一些中国都市生活的《良友》画报,在寂寞了半个世纪后,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一份诞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上海的大型中英文画报,《良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中国都市的日常文化消费中扮演过极为重要的角色。发行范围遍及中国各省及海内外华人社区,延续时间长,出刊量多,读者群庞大,其影响毋庸置疑。在《良友》100期纪念特刊上,曾经以两版的篇幅刊登了下列广告式的图片内容,谓之“《良友》无人不读,《良友》无处不在”。从这些宣传照片上可以见出它的读者不但遍及普通的城市居民,如主妇、现代女性、工人、巡捕

4、、老头子、掌柜先生、戏院的顾客、茶室里的茶客、学生等,而且其间还不乏社会名流,如老舍、叶灵凤、张天翼、黎锦晖、胡蝶、金焰等。当时的《良友》画报流行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比如茶几、厨房、梳妆台、收音机旁、旅行唱片机上、公园里……②《良友》如此普泛化的阅读范围和阅读层次,为它赢得了“良友遍天下”的美誉。更为重要的是,《良友》以其前所未有的丰厚内容和精美时尚的编辑风格默默影响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想象——关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想象,关于西方世界的想象,关于摩登时尚的想象等等,从而使《良友》成为旧日上海的一道风景。由于历史的

5、原因,40年代以后,《良友》易地香港出版,其影响力逐渐退出中国大陆,乃至渐行渐远,直至沉入历史的地表之下而被遗忘。  《良友》被重新发现始自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那就是《良友》画报第四任主编马国亮的回忆录。从1984年8月始,马国亮开始撰写一组名为“《良友》旧忆录”的文章,陆续在香港《良友》画报上连载,他主要是从曾为主编的特殊视角去回溯画报从诞生发展,经由辉煌走向衰落的全过程,其间人与事的回忆,尽可以因为时空变异、记忆走形或者这样那样的约束而未必最真最全,但确实是以最直接的笔触勾勒出了历史的两种面貌——一是画报

6、的历史,另一个是由画报所反映的时代的历史。“这是用人物和故事串起来的历史。在中国,似乎还没有别的刊物被这样回忆过,被这样描述过”③。2002年初,这些文章结集为《良友忆旧》,在大陆公开出版。随着《良友忆旧》的出版,退出历史舞台和研究者视野几十年后的《良友》,开始重新浮出地表,于是一段尘封的历史又活生生地重现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中,在海内外很快引发了关注、研究《良友》的热潮。  在众多的言说和研究群体中,最热闹的莫过于媒体和出版业,他们或谈论《良友》的风格,或论述《良友》出版业绩,一时众声喧哗,不过仔细看去始终缺少

7、系统的研讨和有深度的成果。以笔者所见,在一片热闹的讨论声中,最有价值的解读,首推李欧梵从现代性的角度对《良友》做出的独特的个人诠释。他在《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中,详尽细腻地分析了《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和儿童栏目,并从中国近代社会追求现代性的视角给今天的人们读出了一本全新的《良友》,即:“有意识地为现代性作广告,借此帮助了上海都会文化的建构。由此它不仅标志了现代中国报刊史上意义深远的一章,也呈现中国现代性本身的进程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④这里,我们姑且不论《良友画报》能否担此重任,也不必过多关注作

8、为学者的李欧梵是否出于理论建构的需要,从而只提取近代上海的这一部分现象,有意识地“改写”了历史;或者如怀旧热中的大多数人那样,仅仅是站在今天的视角去想象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会,从而为自己的理论找到注脚。但是,有一点尤其要肯定,那就是《上海摩登》一书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强调了印刷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之于新上海都市文化的重要性,认为这种以印刷品为中介的现代化,实则是一种形式和风格上的流行文化,尽管这种文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