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传播的典范与认同

对于传播的典范与认同

ID:23304597

大小:61.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06

对于传播的典范与认同_第1页
对于传播的典范与认同_第2页
对于传播的典范与认同_第3页
对于传播的典范与认同_第4页
对于传播的典范与认同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于传播的典范与认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于传播的典范与认同对于传播的典范与认同导读:传播的典范与认同供大量研究经费,他们使用相当精细的问卷调查和内容分析,研究媒介如何转变人们的短期态度与行为,特别是选举与消费购物方面。大公司和政府资助学术界,自然不愿意学术界用这些研究来检验甚至批判它们,因此哥大的学者们几乎冻结了社会制度与结构性理由,把媒介与权力结构的关系视为当然,只以工123据说传播学引进中国三十年了,许多学者对“传播学”有严重的身份危机感:到底传播学在中国走对了路,还是走错了路,下一步何去何从?其实,不仅中国学界对于传播学有认同危机,国际传播学界对这个学科也有认同危机。我提到传播学“引进”中国是

2、很关键的,因为传播学不是继承中国传统知识体系,而是从外国全新介绍进来的。有学者批评大陆的社会科学一味追求“全盘西化”。我们一方面要“引进”西方学术,一方面又要批评“全盘西化”,怎么办?这个理由不是三言两语讲得清楚的。先要钻进去学人家,然后要能够跳出来,才能攀登另一个高度,所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仿佛是老生常谈,但所有尝过为学甘苦的人都知道需要花费格外的心血。  不管在内地或在台湾,常常有人问我,传播学是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广义来说,如詹姆斯·凯里(Jamescarey)那些文化学者认为媒介是社会生活斗争的场域(siteofstruggle),里面有各种势力和

3、观点在折冲樽俎,在合作、竞争和对话中建构象征作用。如果每一个学科都有它的边界(boundary),有一组基本理由,有一套特殊语言乃至看世界的策略,那么这样的“场域”显然企图贯通各领域,算不算是一个性质特殊的“传播学科”呢?  本文无意作地毯式的文献扫描,这里要提供的是一张路线图,首先从字源探索广义的“沟通”与狭义的“传播”之间的关系,叙述早年在“统一科学”运动下建立统摄性“沟通学”的尝试,然后评述美国传播学两大范式及其兴替,从而诊断整个传播领域理论匮乏的理由。  三层作用:沟通,交通,传播  我想借用字源的界说,阐明munication所包涵的三种作用:沟通、交

4、通与传播。munication的原始作用就是中文的“沟通”,它在拉丁文中与munity同个字源,都是muni,即是要建立“共同性”(makemon)——也就是透过社区内人们面对面的沟通,彼此分享信息和情感,以建立深刻的了解。其中最重要的场域,莫过于家庭。家里面的声息气味都熟悉得不得了,隔壁房间有人走过来,只要听脚步声就晓得是谁。可见“熟悉”是沟通的基本要素。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也是从家庭开始的;人们走出“家庭”的堡垒之后,进入一个充满陌生人的“公共”场域,在那个场域里彼此不熟悉,必须建立一个免于政治压迫和资本污染的情境,使大家透过批判性的理性沟通,求同存

5、异。  沟通最有效的媒介是语言,尽管语言有各种缺陷,科技再发达却绝对无法取代语言的基本功能。到了产业革命以后,munication进入第二个阶段,增加了“交通”的作用。工业社会制造就业机会,大量农民迁徙到城市,拜赐于舟、车、飞机、、电报,徙置远处仍可维系感情和作用的共同性。交通工具打破了地理藩篱,延长了人们沟通的能量,但沟通内容的稠密度却大为稀释。以沟通“稠密度”来说,最高的是见面,近距离亲身聆听语言的作用,听其言,观其行,揣摩言外之意或未言之意,甚至察言观色,即是进行“非语言沟通”(nonverbalmunication),这样彼此透过各种直接接触的方式,在反

6、复交涉中建立准确的作用。要是彼此见不到面,退而求其次,只好打。为什么生意人当面几杯黄酒下肚,谈不拢的东西也谈得拢了?为什么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以肚子制约脑子”?理由无它,都是为了搞熟以后,拉下面具,大家好说话。又如,白宫和克里姆林宫早就设有“热线”,照说一通可以解决的事情,何劳外交官风尘仆仆飞来飞去?因为双方必须坐下来当面谈,察言观色,聆听弦外之音,或步步为营,或互相让步,以避开扩大争端。  晚至一九五。年代,英文才出现“大众传媒”(massmedia)一词,泛指我们所熟知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乃至延伸到今天所谓的“新媒体”(包括互联X和社交媒介等载体),

7、这已经进入munication的第三层作用了。倘若第二层作用指“物质的”交通工具,第三层便是指“心灵的”交通工具。大众传媒无远弗届,超越时空,涵盖面广,由少数的传播者与广大受众建立“共同性”,但这种沟通是单向的,音影稍纵即逝,又都缺乏双向反馈的功能,其内容的稠密度必定更加稀释了。在古典社会学里,mass还意指中文所说的“乌合之众”,形容受众的背景分歧,犹如一盘散沙,受众与受众、受众与传播者之间互不相识。正因为是“乌合之众”,老死不相往来,早期哥伦比亚学派才会假设媒介可以长驱直入,其信息有力“击中”这些“原子化”(atomized)的受众,转变他们的态度与行为,后

8、来的研究证明这个假设是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