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家校联系——共同教育孩子

如何做好家校联系——共同教育孩子

ID:23325989

大小:59.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5

如何做好家校联系——共同教育孩子_第1页
如何做好家校联系——共同教育孩子_第2页
如何做好家校联系——共同教育孩子_第3页
如何做好家校联系——共同教育孩子_第4页
如何做好家校联系——共同教育孩子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做好家校联系——共同教育孩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做好家校联系__共同教育孩子摘要:应走出家教误区,积极参与学校的家长活动,重视家校联系。把孩子比作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他能照出父母的一切。积极配合,与学校教育同步。关键词:误区;积极参与;家校联系;一面镜子;积极配合;教育同步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对孩子的成功起着很大的作用。许多中外科学家成长的事实都说明,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孩子终身受益;而养成不良的习惯,则贻害无穷。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这可以主宰人生。”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只停留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还要求家长积极地配合,与教师一起研究孩子的个性特点,找出原因,

2、与教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取得教育孩子协调一致,配合学校共同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影响和帮助。兽豫采访人艺有名的演员濮存昕:听说您的孩子教育得特别好,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濮存昕说了一句话,影响比身教更重要。笔者认为说得很正确。假如家长生活态度积极向上,还能培养不出阳光的孩子吗?假如家长是刻苦的人,还能培养不出勤奋学习的人叼?假如家长是文明友善的人,那孩子又会是怎样的呢?不少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叛逆或品德不良都跟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关。了解家庭的教育方式,可以分析学生问题的成因。家庭教育是充满情感的理性行为,如果情感冲淡理智,

3、甚至失去理智,必然发生违背规律的非教育行为,甚至反教育行为,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现代社会,家庭和学校有着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共同目标,开展家校合作已经是人们的共同认识。那么,家长应如何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同步教育呢?一、应走出家教误区首先,家长要明确教育孩子的责任,明确家庭教育是终生的,学校教育是暂时性的。有部分家长总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无论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行为习惯培养都应由学校负责,极少甚至从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更有甚者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要知道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更是终生教师,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的言行

4、、态度都在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名14岁少年,因涉嫌抢劫被起诉至法院。法官了解到,这名少年的父亲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做错了事就棍棒相加。少年贪玩不好好学习,考试经常不及格,.其父只会对他进行打骂。久而久之,孩子心灵上受到创伤,学习成绩愈加退步。在一次期中考试中,这孩子所冇的功课都不及格,被父亲暴打一顿后离家出走。由于长期在父亲的棍棒教育下生活,少年也认为什么事情都应该可以通过武力得到解决。结果在外结伙抢劫犯了罪,被判处了刑罚。古语说的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由此可见,孩子性格和行为的曲线总是围绕着父母性格和行为的轴线上下波动的。奋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辄打骂,造成孩子心理上畸形发展,形成压抑逆反的情绪,其至走向犯罪道路。有人把孩子比作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他能照出父母的一切。你快乐,他也快乐;你烦躁,他也烦躁;你暴戾,他也暴戾因此,想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其次,家长要明确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必须严爱有度和严爱结合,科学地爱孩子。司马光有一句话,为人父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在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上,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严厉苛求,对孩子的差错动辄训斥;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无理要求百

6、依百顺,又无原则地迁就,过分溺爱放纵,这些都会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和惯。要知道爱不能代替教育,严格要求是爱的体现,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有些人过分严格,有些人过分迁就,这两种情况都应当避免。”冇的家长的过度迁就,导致孩子内心极其脆弱,W能接受鲜花和掌声,不敢面对挫折和批评,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挫折和不如意。都能把孩子击垮。然而孩子的成长必须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才能学会理解、感受、控制负面情绪,增加免疫力,做情绪的主人。因此当孩子面对挫折吋,家长应该进行积极的情感指导与干预,而不能无原则的为孩子寻找借口。正如孩子小时候,摔倒了,得让他们自己站起来。考试考不好,

7、不要替孩子找原因,让他们自己找。有人把孩子比作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他能照出父母的一切。有部分家长送孩子到学校,只关心孩子所学知识的多少,却从不过问孩子的行为表现,甚至对老师反映孩子的不足之处,从不究其原因,只喜欢老师报“喜”不报“忧”,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心理治疗专家埃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就是因为他们不断地认为自己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这说明,如果期望太高,事情的发展一旦脱离了人们的期望,人们便难以接受,所以无论家长、教师还是学生自己都不能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否则孩子会感到压力过大。二、积极配合,与学校教育同步因为

8、家长和学校要求不一致,家校沟通不到位、信息不畅等因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