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老子“妙”范畴之哲学内涵及其文论意蕴

阐释老子“妙”范畴之哲学内涵及其文论意蕴

ID:23411841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7

阐释老子“妙”范畴之哲学内涵及其文论意蕴_第1页
阐释老子“妙”范畴之哲学内涵及其文论意蕴_第2页
阐释老子“妙”范畴之哲学内涵及其文论意蕴_第3页
阐释老子“妙”范畴之哲学内涵及其文论意蕴_第4页
阐释老子“妙”范畴之哲学内涵及其文论意蕴_第5页
资源描述:

《阐释老子“妙”范畴之哲学内涵及其文论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阐释老子“妙”范畴之哲学内涵及其文论意蕴老子“妙”范畴之哲学内涵及其文论意蕴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老子“妙”范畴之哲学内涵及其文论意蕴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微妙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声礘,正声缓,下声肆,陂声散,险声敛,达声赢,微声傓,回声衍,侈声筰,弁声郁,薄声甄,厚声石。”而且,除了《老子》以外,之前或同时期的重要文献如《周易》、《尚书》、《诗经》、《左传》、《论语》等均未出现“妙”字,因此说老子是提出“妙”范畴的第一人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无疑为我们考察“妙”的词源流变增加了难度。不过,《老摘要:“妙”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由老子首次提出的,其蕴含的丰富哲

2、学内涵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词义的角度看,老子“妙”范畴有“微妙之理”和“微妙之境”两方面作用;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妙”范畴则包含道之妙、理之妙、境之妙三方面内涵;从文论的角度来看,“妙”范畴则主要包括“无限之境”和“不言之意”两方面意蕴。  关键词:老子;妙;哲学内涵;文论意蕴  :A    “妙”作为一个哲学范畴首先出现于《老子》。不过,“妙”从一个一般词语发展成为一个哲学范畴经历了一个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一历程是如何发生发展的?要找到这个理由的答案,我们必须从“妙”这一词的源头开始考察。    一、“妙”范畴之生成考察    毕沅曾说“古无‘妙’字”。的确,从

3、目前文献来看,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文字中都未见“妙”字。不过,甲骨文中有“数”字,写作“形”,《说文》:“散,妙也。从人,从支。”段玉裁改“妙也”为“眇也”,并注曰:“凡古言眇者,即今之微妙也。眇者,小也……微行而敫废矣。”由此可知,“妙”最初应该有“细微”之义,与“毁”即后来的“微”同义。马叙伦《老子校诂》曾说:‘妙’字当作‘杪’。《说文》:‘杪,木檩末也。”’所论思路虽异,但也指向了“细微”之义,这恐怕并非是一种巧合。  不过,从现有文献来看,早期文献中表现“细微”之义时多用“微”,而极少用“妙”。如《诗经·国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左传·成公十四年

4、》:“《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汗,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周礼·春官·宗伯》:“凡声,高声礘,正声缓,下声肆,陂声散,险声敛,达声赢,微声傓,回声衍,侈声筰,弁声郁,薄声甄,厚声石。”而且,除了《老子》以外,之前或同时期的重要文献如《周易》、《尚书》、《诗经》、《左传》、《论语》等均未出现“妙”字,因此说老子是提出“妙”范畴的第一人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无疑为我们考察“妙”的词源流变增加了难度。不过,《老子》中出现“妙”范畴不会是一个突然的独创之举,“妙”在语言中一定是已存在一定时间后始为老子提升为一个哲学范畴。“妙”的词义发展脉络在现有早期文献中虽

5、然已无法寻绎,但其不同词义在后期文献中必定都留有痕迹,因此,通过对稍后文献的分析,还是可以找到其向哲学范畴发展的逻辑线索。  在此,有必要首先考察一下“妙”在《老子》中所表现的词义。“妙”在《老子》中凡四见: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  徽。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  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十五章)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  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  要妙。(二十七章)  第一章两个“妙”字同义。第一个“妙”字一般被释为“微妙”。如王弼注:“妙者,微之极也。”朱谦之云:“妙者

6、,微眇之谓。”卢育三亦云:“妙,微妙。”任继愈《老子新译(修订本)》也译为“微妙”。不过,此义似不太适合该章第二个“妙”。“微妙”是形容词,而“众妙”之“妙”显然是一名词。故本章之“妙”,若仅就文字而言,可释为“微妙”,若结合具体语境,似引申为“微妙之理”更为合适。苟悦《申鉴·杂言下》曾云:“理微谓之妙也。”高亨《老子注译》、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曾译“妙”为“奥妙”,与“微妙之理”的意思略同。  第十五章“妙”的本义显然就是“微妙”,但是此处“微妙”与第一章中的“微妙之理”作用并不一样,高亨《重订老子正诂》云:“此言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非谓道之本体如是也。”此处“微妙

7、”是在形容得道圣人之境界,故“微妙”可释为“微妙之境”。  第二十七章之“要妙”历来解释颇多。河上公注:“能通此意是谓知微妙要道也。”吴澄云:“‘要’犹云至极也。‘妙’者玄不可测也。妙不可测之至极,曰‘要妙’。”高亨云:“‘要’疑读‘幽’,‘幽妙’犹言深妙也。‘要“幽’古通用。”刘台拱云:“要妙即幽妙。《淮南·本经》‘以穷要妙之望’,集注:‘要妙,深远貌。’”福永光司云:“要妙,与窈眇同义,即深奥的真理。”_本章主要是对自然无为思想的引申,故“要妙”释为“微妙之理”较好。  由此可知,《老子》中的“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