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真实

让教育回归真实

ID:23420988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7

让教育回归真实_第1页
让教育回归真实_第2页
让教育回归真实_第3页
让教育回归真实_第4页
让教育回归真实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教育回归真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让教育回归真实>>教育资源库让教育回归真实儿子拿着刚发下来的试卷,神色沮丧地走进家门,85分压得他无法抬头。帮助他订正试卷时,一道题目及儿子的答案跃入眼帘:“问:‘黄继光奋不顾身地站起来,扑向敌人的枪口,你能感受到他的什么精神?’答:‘黄继光扑向敌人的枪口不是自杀,他是为了别人,这是一种很好的精神。’”。老师给他的是大大的、鲜红的“×”,儿子的回答犯了错?标准答案中的“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孩子能理解、体会吗?孩子的“他是为了别人,这是一种很好的精神”难道不是他真实的想法与感受?这种语言难道不是他个性化、儿童化的表达?为什么非得用统一、共同的“群性语言”:“不怕牺

2、牲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去扼杀一个孩子十分真实的想法与表达?无独有偶,一次到小学四年级听一堂语文课,上课的内容是:《珍贵的教科书》,老师从容自若,学生发言踊跃,课堂进展十分顺畅。可正精彩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起,一个冒然的问题打破了这预先“设计”好了的精彩:“老师,我有个地方不理解,就是指导员为什么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那几本书?难道生命还比不上那几本教科书珍贵吗?”。老师措手不及,脸上写满了尴尬,继而是生气地命令孩子坐下,并强调今后不许胡乱发问。孩子不知所措,他真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特级教师窦桂梅曾感慨非常地谈到自己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的一段经历:“记得讲第11册《

3、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想让学生心中永远树立起邱少云这位著名战斗英雄的伟大形象。于是抓住课文中的两句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进行了精心设计。首先让学生画出最能表现邱少云精神的词语,在挖掘了‘千斤巨石’、‘一动不动’等词语后,我引导学生抓住‘半个多小时’思考:‘烈火刚刚烧到邱少云身上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当他疼痛难忍的时候是怎么想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时又是怎么想的?’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有的说,邱少云想到了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他的生命;有的说,邱少云

4、太伟大了,他一定在心里高喊‘共产党万岁!祖国万岁!’;有的说,为了战斗的胜利他一定会想,这点痛算什么,我才不怕呢。正当我非常激动地准备和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两句话时,有个学生却说话了。他说:‘要是我的话,那非疼死我不可,我想,火刚开始烧的时候,他坚持住了,真了不起,不过火烧到一半的时候他有可能就昏过去了,那么他后来什么也没有想。’又有一个学生说:‘我不同意老师和同学的意见,我曾被开水烫过,疼痛的滋味实在难忍,那么火烧的感觉会更难受。如果说他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没动一下的话,他心里肯定没有想那么多,心里肯定只有一个念头:挺住挺住再挺住!坚持坚持再坚持!他终于坚持到了最后。’……我惊呆了。”

5、孩子真实的想法、感受及个性化的表达是多么的可爱与富有智慧!可是我们许多老师常常喜欢,甚至要求学生必须回答:“邱少云很伟大,心里一定喊:‘共产党万岁!祖国万岁!’”之类假崇高的话,孩子真实的想法却常常遭到漠视与不公平的扼杀。以上所举都有惊人相似的一点:那就是教育者以牺牲学生的真实感受和精神自由为代价,对学生灌输脱离实际的“伟大、崇高”的“思想”。这正是著名特级教师韩军所抨击的“伪圣化”现象。“所谓‘伪圣化’就是用一套唯一的‘群性语言’‘公共思维’模式,钳制师生丰富多元的精神方式、说话方式,压抑精神自由,禁绝个性语言,让全体师生都用一个模式思维、用一套话语说话;就是用专制色彩的、伪神圣

6、、假崇高的观点去看待‘高尚’、‘健康’、‘先进’、‘有意义’等真正的人文价值范畴,让师生的语言,远离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现实生活。”(韩军:《反对伪圣化》)这种“伪圣化”现象,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圣贤人格”、“精英人格”的狂热追求与教育中的专制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情结相结合,对教育真实目的价值的一种可怕地扭曲与异化。在大举“教育人文关怀”旗帜的今天,这种反真实的“伪圣化”现象却严重地存在着,这也是具有教育觉悟的教育工不愿意看到的事实。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了一下儿子的语文课本(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惊诧地发现在为数不多的选文中歌颂革命英雄、战斗英雄的文章居然占了一个单元,

7、我的心再一次揪紧了:这种阅读文本下的教育到底要把我们的孩子引向何方?“我不是说战争不要英雄,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应该崇尚什么,应该追寻什么,都是很值得研究的。”(朱永新教授语)与之相反,课本中真正完整、清晰地反映人与科学、人与环境、人与生活、人与生命、人与亲情的文章却很少,而这些内容却是当代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是他们必须面对与思考的。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固然不能没有崇高、伟大的追求,但当代教育更需要培养、塑造的是“平民化、有自由精神、真实生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