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石油地质综合评价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石油地质综合评价

ID:23516321

大小:3.22 MB

页数:71页

时间:2018-11-08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石油地质综合评价_第1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石油地质综合评价_第2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石油地质综合评价_第3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石油地质综合评价_第4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石油地质综合评价_第5页
资源描述: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石油地质综合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4.3圈闭识别成果⋯⋯⋯⋯⋯⋯⋯⋯⋯⋯⋯⋯⋯⋯⋯⋯⋯⋯⋯⋯⋯⋯⋯⋯⋯⋯⋯⋯⋯⋯·454.3.1圈闭类型⋯⋯⋯⋯⋯⋯⋯⋯⋯⋯⋯⋯⋯⋯⋯⋯⋯⋯⋯⋯⋯⋯⋯⋯⋯⋯⋯⋯⋯⋯一454.3.2圈闭识别成果⋯⋯⋯⋯⋯⋯⋯⋯⋯⋯⋯⋯⋯⋯⋯⋯⋯⋯⋯⋯⋯⋯⋯⋯⋯⋯⋯⋯”464.4平衡剖面分析⋯⋯⋯⋯⋯⋯⋯⋯⋯⋯⋯⋯⋯⋯⋯⋯⋯⋯⋯⋯⋯⋯⋯⋯⋯⋯⋯⋯⋯⋯”52第5章区带评价与目标优选⋯⋯⋯⋯⋯⋯⋯⋯⋯⋯⋯⋯⋯⋯⋯⋯⋯⋯⋯⋯⋯⋯”565.1区带综合评价⋯⋯⋯⋯⋯⋯⋯⋯⋯⋯⋯⋯⋯⋯⋯⋯⋯⋯⋯⋯⋯⋯⋯⋯⋯⋯⋯⋯⋯⋯”565.1.1有利勘探区带⋯⋯

2、⋯⋯⋯⋯⋯⋯⋯⋯⋯⋯⋯⋯⋯⋯⋯⋯⋯⋯⋯⋯⋯⋯⋯⋯⋯⋯“585.1.2较有利勘探区带⋯⋯⋯⋯⋯⋯⋯⋯⋯⋯⋯⋯⋯⋯⋯⋯⋯⋯⋯⋯⋯⋯⋯⋯⋯⋯⋯一605.1.3潜在勘探区带⋯⋯⋯⋯⋯⋯⋯⋯⋯⋯⋯⋯⋯⋯⋯⋯⋯⋯⋯⋯⋯⋯⋯⋯⋯⋯⋯⋯⋯625.2圈闭评价及目标优选⋯⋯⋯⋯⋯⋯⋯⋯⋯⋯⋯⋯⋯⋯⋯⋯⋯⋯⋯⋯⋯⋯⋯⋯⋯⋯⋯“645.2.1圈闭评价⋯⋯⋯⋯⋯⋯⋯⋯⋯⋯⋯⋯⋯⋯⋯⋯⋯⋯⋯⋯⋯⋯⋯⋯⋯⋯⋯⋯⋯⋯一645.2.2目标圈闭优选⋯⋯⋯⋯⋯⋯⋯⋯⋯⋯⋯⋯⋯⋯⋯⋯⋯⋯⋯⋯⋯⋯⋯⋯⋯⋯⋯⋯⋯67结论与认识⋯⋯⋯⋯⋯⋯⋯⋯⋯⋯⋯⋯⋯⋯⋯⋯

3、⋯⋯⋯⋯⋯⋯⋯⋯⋯⋯⋯⋯⋯⋯”71参考文献⋯⋯⋯⋯⋯⋯⋯⋯⋯⋯⋯⋯⋯⋯⋯⋯⋯⋯⋯⋯⋯⋯⋯⋯⋯⋯⋯⋯⋯⋯⋯·7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76致谢⋯⋯⋯⋯⋯⋯⋯⋯⋯⋯⋯⋯⋯⋯⋯⋯⋯⋯⋯⋯⋯⋯⋯⋯⋯⋯⋯⋯⋯⋯⋯⋯⋯⋯⋯⋯⋯⋯⋯⋯⋯⋯⋯⋯·77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论文第l章前言1.1选题目的及意义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冲断构造系统及其伴随发育的前陆坳陷,作为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构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俨然已经成为西部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随着东部成熟探区新增储量的总体规模日

4、趋变小,勘探难度日益增加,逐渐加大了对西部探区的勘探力度。本论文的研究区块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包括柴窝堡凹陷以及北天山的阿什里地区,发育复杂的逆冲和逆掩构造。根据新疆石油局(1995、2002)及江汉油田研究院(2002)等单位资评结果,准南山前带油气资源约7.8.10.8×108吨。中石油已在准噶尔盆地探明独山子、齐古、呼图壁、霍尔果斯、吐谷鲁、干河、卡英迪克等油气田,中石化区块也发现了柴窝堡、头屯河等含油气构造。勘探成果显示该区具~定的勘探潜力。虽然如此,但本研究区勘探至今尚未有大的突破,鉴于该区位于山前

5、带这一构造复杂地区,勘探程度较低,对该地区进行以烃源岩、储层、储盖组合、以及圈闭研究为基础的石油地质条件分析,充分利用野外地质考察与地震资料相结合,构建合理的地质解释模型,精细识别和落实圈闭,对钻探目标的优选、探井井位的拟定,以及勘探计划的编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位于天山北麓的准噶尔盆地南缘的褶皱一冲断构造以其露头完整、构造现象丰富等特点,业已成为研究陆内构造变形和盆一山耦合关系的理想场所,亦是油气勘探【1翔和地震作用研究‘31的重点区带。1.2.1山前冲断带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前陆冲断

6、带油气勘探从19世纪中叶开始,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早期都是围绕油气苗进行浅探,如阿巴拉契亚山、落基山、喀尔巴叶山、乌拉尔山、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等前陆冲断带,但是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则是在数字地震技术面世之后【4】。(1)山前冲断带研究意义“山前带刀主要指位于沉积盆地与其相邻造山带结合的这种特殊构造位置,是近年来在盆山耦合关系研究和油气勘探方面备受关注的重要区带‘5,61。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实例证明,盆山接合部位的山前带(尤其是以前陆盆地为代表的山前带),是重要油第1章前言气资源前景区带,对山前带的油气成藏研究,具有

7、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际效益。(2)山前冲断带研究现状我国目前的油气勘探多集中于褶皱一冲断带,90年代至今对前陆冲断带认识主要有3方面:1)将冲断带作为前陆盆地的一个构造单元。80年代以来,众多的研究人员将前陆冲断带的构造负荷与前陆地区的挠曲沉降相联系,前陆冲断带的发育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前陆盆地的充填阶段。例如,Stockmal(1986)二维非均一弹性板块模型[71,Sinclair(1989,1992)等地层模拟的扩散模型等,这些模型将前陆冲断带的构造负荷作用,挠曲沉降作用,剥蚀与搬运作用,充填作用有机地结

8、合起来,将前陆盆地动力学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2)对于前陆冲断带地质结构的认识随着山地高分辨率地震与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日益提高141。地震剖面反映的构造样式日益清晰,对不同断层之间的组合或过渡关系、冲断系统的特点都有了不同于以前的认识。3)前陆冲断带的分析方法逐渐完善。除了应用重、磁、电、震等常规地球物理手段综合分析以外(如联合反演),断层相关褶皱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